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百事农为先,强国先强农。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三农”工作发布的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引发广泛关注。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如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路径——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合成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体现“三高”特征:
高科技特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按照我国的国情农情建立完整有效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大体系,汇聚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
高效能特征:突出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等表现,培育壮大种、肥、药、饲、疫等生物生产,农机、表型、监测、传感器等智慧装备,生态产业化与废弃物资源化为主体的绿色低碳产业。
高质量特征:表现为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土地改良、垂直空间、戈壁农业、海洋牧场等要素资源拓展,提升改造种植、畜牧、水产、林业,解决小农户、小田块、小农资、小企业适应性问题,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展现了党中央对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驱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领。
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展现了党中央对于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转型的科学思考: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现代农业、信息通信、高端制造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突破资源瓶颈、技术瓶颈、效率瓶颈。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多样。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传统与现代的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有助推动各类农业应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探索差异化路径,从而更好地释放各地农业的内生发展动力,重构或补强产业链条,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生态。
确保粮食稳产丰产需要向科技找答案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研究专家李云才表示。
如何确保粮食持续稳产丰产?李云才认为:
首先是从单一追求产量的桎梏中走出来,向更加突出质量的方向转变,将产量结果导向的单维生产方式,向全环节生产过程的量质安全转变。
二是从生物链“顶端”需求的单向思维中走出来,向促进生物链环共荣共生的大食物观转变,从“化学农业”“白色农业”的阶段性短期性红利中走出来,向系统发展增益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理念转变。“实现上述转变,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在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植物工厂,科研人员查看培育的生菜苗。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出的九个方面,首要就是“单产提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重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效率与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快突破种业、农机等‘卡脖子’技术,让科技兴农更有底气。”李云才表示。
此外,李云才还表示,加速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农业创新发展红利和生活健康红利都离不开农业高科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并对肉牛等方面产业提出更多针对性措施。全国政协委员、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表示,文件释放出了国家对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强烈信号,对延边黄牛产业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加速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升级。
“畜牧业发展不仅关乎民生,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吕爱辉表示,推动畜牧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举例说,比如在推动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上,从育种到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上都离不开科技元素——在育种环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进一步提升延边黄牛的品种优势,培育出更优质、生长性能更突出的延边黄牛,切实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智慧农业赋予传统农业无限可能
巡回机器人全天候智能守护猪群的日常生活,智能温室大棚内幼苗的培育实现了全自动化,贵州深山中的农户借助5G^n智慧云农平台高效养鸡……在人们认为最传统的农业领域,因与高科技深度融合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等智慧农业方式,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李云才表示。
以无人机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居全球首位,作业面积更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星火村,种植户操作植保无人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图片来源:新华社
“智慧化工具为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已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引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表示,众多研究机构、企业已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实践,田间地头频繁出现无人机、机器人、收割机等各式各样的“数字新农人”,成为了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得力助手。
在谈到智慧农业的具体实践时,张云勇以云南联通智慧云农平台为例,介绍了该平台在咖啡豆、普洱茶、牛油果、野生菌、乌骨鸡和鲜切花等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他表示,这些智慧农业项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还让农民朋友享受到了数字消费的红利,实现了从种植、养殖到管理和销售的全面优化,将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
△云南联通自主研发的“5G智慧云农”平台。
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样离不开高科技。王静回忆说,过去,在进行产品安全监测时,需要将样品采集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往往要几天甚至两周才能出炉。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这种监管方式显然滞后。“如今,借助大数据算法、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并结合手机判读,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了智能AI监管手段,将监管前置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安全保障效率和水平。”
“智慧农业和‘无人化’农场正逐步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在农业生产和科研的最前沿熠熠生辉。”王静说。
委员声音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表示,在理解“三农”有关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田间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更要把目光放宽放远,关注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认为,最传统的产业仍然要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今天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将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使其更具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元建议,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得让科技力量“攥指成拳”,快马加鞭把成果落地生根。一方面,夯实农业科技的“地基”,把种业、养殖业这些关键领域的“硬骨头”啃下来,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田间地头”,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表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阶段。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增值环节,助推乡村产业的升级换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建议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农业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等方式,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