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唐代名相与文学巨匠
张九龄:唐代名相与文学巨匠
张九龄(678-740),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时聪慧能文,弱冠之年即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等职。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
张九龄在政治上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学上,他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成就
张九龄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他的《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质朴古雅,意蕴深厚,一改初唐华靡诗风。
主要事迹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纪念建筑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里处是张九龄墓,墓前有石碑,碑文为“唐故中书令张文献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