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打仗会屠城?
为什么古代打仗会屠城?
古代战争中的屠城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但这种残酷的行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军事考量。本文将从军事战术的角度,分析古代战争中屠城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揭示这种战术的利弊。
古代战争中的屠城的原因是多种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军队的屠城,其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绝大多数屠城,是作为一种军事战术来进行的。
比如典型的蒙古军队屠城。
蒙古军队的屠城,是有一个规律的,也就是所谓的蒙古军律:城拔必屠(武力攻陷的城池必定屠城)和降城不诛(和平归顺的城池可以免屠)。
对于攻打的城市,会预先劝降,如果投降,承诺不屠杀,一般是会劫掠财富。
但是如果有抵抗,那么城破后就会进行屠城。
这个本质上是一种战争策略,也就是利用屠杀的恐怖后果来胁迫对方投降,从而获得低成本的胜利。
这个战术策略的基础是有绝对的实力,并且让对方也相信这点,本身还是一种战术。
历史上有过记录:
至元十二年(1275年),伯颜的南征大军攻陷常州,并血洗该城,守将刘师勇逃奔平江。一些元朝将领请求追击,却被伯颜制止,理由居然是:“师勇所过,城守者胆落矣!”
前文游显在招抚苏州时也特别强调常州的前车之鉴:“梯冲一树,则加诛后服,为屠常州续耳!”
大诗人方回在《先君事状》中也曾回忆自己作为严州郡守的经历,自南宋首都临安开城投降后,方回还坚守孤城长达半月。后来,南宋下令各州县投降的诏书到达,严州全体官吏军民一致决定要投降,“惟恐有如常州之难”,决定马上归附大元。从这里不难推断,常州之难恐怕十分有力地推动了南宋州郡望风归降。
不过,这种其实也有特例。
很典型的就是蒙古对襄阳的作战,襄阳之战前前后后六年,蒙古军损失很大,最后襄阳守军物资严重缺乏,在蒙古人承诺不屠城后,投降。
这个例子也说明,蒙古人对于屠城并不是简单的报复、残暴或者习惯性屠杀,本质上还是一种战术,为了最低成本获得胜利的方式。
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方式,在古代很多战争中都有使用,通过对反抗城市的报复性屠杀,削弱其他城市的抵抗意志,这种常见于大规模战争之中。
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双刃剑,很容易积累民族仇恨,对于长久统治是负面作用,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激发对方反抗意志。就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数百年过去依旧是历史污点。
第二种屠城,更多是前线指挥官保证军队进攻欲望和士气的手段。
古代军队中,基层军官和士兵本身对于作战欲望,是需要激励的,而手段往往是财富。
所以一般所谓的“城破X日不封刀”,实际上是承诺这些时间里可以进行自由劫掠,核心是允许自由劫掠财富。
屠杀只是劫掠的副作用,这种就不是有组织屠杀了。
当然,这种允许军队的自由劫掠本身和有组织屠城差异不大,也能有对其他城市的震慑作用。
至于屠城造成的人口损失,这个考虑一般不会在军队指挥官的思考范围。实际上相比人口损失,屠杀减少的人口负担相对还多点。
而且古代人口数量,虽然成年男丁很重要,但是对于征服者而言,成年男丁不安全,而女性作为生育工具反而更有利于自身人口发展,而女性在屠杀过程中往往不具有人属性,而是财物属性,并不会大规模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