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盐商丁家湾: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末代盐商丁家湾: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丁家湾是扬州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这条巷子不仅见证了扬州盐商的辉煌历史,还保留了许多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本文将带您走进丁家湾,探寻这条巷子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丁家湾,巷如其名。巷东头原与蒋家桥、描金巷搭界时一左一右多了一“横”,而巷尾与苏唱街相连时,又向傅家甸翘了一弯钩,整个巷形犹如“丁”字。只是好多年前,徐凝门路拓宽时,将巷头“一横”拓掉了,取而代之树了一个仿古牌坊,额书“丁家湾”。倒而不因去掉“一横”而显得“头”轻了。
如今,游人从喧闹的皮市街穿过广陵路,踏进商味浓浓的徐凝门,约二、三百米,路西侧“丁家湾”的大牌坊赫然而现。牌坊内一条青砖石板路蜿蜒延伸巷内,沿石板小径漫步,巷内两侧青砖小瓦的旧式民居门户相隔,屋檐相连,墙面的青砖,由于年久的风化,凹凸不平,尽现着历史的沧桑,偶尔几户新翻建的民居,仍坚持古典风貌,保持古巷的原始风貌。而在寻常的民居中,不时地就会出现砖雕水磨的精美门楼,透过门厅,隐约地看见户内那厅廊相接,纵深几进,火巷相隔的豪宅庭院,高耸的马头墙、连轴几排的院落,悄说着当年主人富庶,尽管残破的墙体显得些没落,但整体的格局,尽显当年的气势。
徜徉在小巷中,巷头的牌坊,将喧嚣的车水马龙的闹市屏蔽在巷外,那种宁静幽然,古朴古香,突然间仿佛时光穿越,恰应“古巷弯弯青瓦墙,岁月静默画时光”描述。殊不知,如果让时间倒流到晚清、民国年间,丁家湾的喧嚣,丝毫不输于今牌坊外的徐凝门街,她在商界的影响力,也远超时下皮市街名声,这不过当时来丁家湾“打卡”的,大多是商贾巨头、达官显贵,其车轿往来、货担川流,轿夫随从的开道声、商铺的吆喝声、账房先生的算盘声时起彼伏着整个丁家湾。
巷西头的四岸公所,高阔的大门楼迎接着盐商们的行色匆匆,走进去带着满肚的盘算,走出去满脑里白银的晃动,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何谓四岸公所,这要从明清两朝的盐政说起,盐是封建时代历朝历代而实行的是专卖制度,无论是官销商运,还是民运民销,所取得运销权,朝廷对其运输路线、销地口岸、数量价格等都是指定管理。作为产地最大的两淮盐的,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两淮盐基本是指定销往湘、鄂、赣、安徽四省,亦称四岸。而运销四省的盐,就其运销、价格等事宜商议,还有与两淮盐在扬州运司衙署申请、课税等打交道,于是众盐商定,出资在靠近河下街、引市街的丁家湾觅地建一个办公场所,便于会办,并委派专职的代表驻所办公。
四岸公所“收条”
明代、清中期盐,朝庭盐政采用“纲法”,所购盐引采用大宗购买,所以“盐业”几乎被少数实力雄厚的盐商把持,所以扬州出现一批盐商巨头,富甲天下。到清嘉道年间,两淮盐务弊端日夜严重,盐价不稳、官盐滞销,盐课暴跌,盐商资本消乏,扬州盐业走向衰落。道光十二年陶澍推行盐政改革,实施“票法”,以“一引起票”,打破了大盐商的垄断。一时间,扬州城的大盐商落得个“高台倾,曲池平,子孙流落有不忍言者,旧日繁华,剩有寒菜一畦,垂杨几树而已”。再到咸丰年问兵火,扬州再无巨富盐商的产生,而四岸公所也冷落车马稀,几乎荒毁。
但盛产盐商的扬州,在低迷中突然间又引来一次大暴发。咸丰战火平息后,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废“票法”,再启“纲法”,短短数年,扬州盐商再度兴起,出现一批新的豪门,于是新豪门的几个寡头提议出巨资在旧址上重建四岸公所。于是在晚清一坐占地七亩多,约4670平方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新建的四岸公所,南大门在丁家湾,北门抵左卫街(今广陵路原广陵小学内),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各类房屋有90多间,不仅有单体办公间,还有议事楠木大厅,不仅有后花园,还有供娱乐的戏台,最为气魄的是那高7.8米、东西阔达10.46米八字大门楼,清一色的水磨砖砌到顶,门顶上嵌镶着福、禄、寿等精美的砖雕,其气势与同时代的湖南会馆、岭南会馆号称扬州三大门楼,时扬州城内的扬州府、江都、甘泉县衙署门楼也望“门”兴叹,足见时新一代的扬州盐商的豪富。近年来扬州有关部门拨资对这座晚清的建筑群进行整修,也只是维护大门楼,修复了楠木厅等原建筑群的部分,加之对原广陵小学进行改建,形成了集盐商文化、餐饮美食等新的旅游景点。
晚清、民国期间的丁家湾,仅靠四岸公所还不足以支撑“盐蕴”的魅力。现丁家湾59号、88号、90号、92号及102号这五处相连相近的大宅建筑群,则是清末盐商许榕楫的盐号、钱庄、住宅,占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包括厅、廊、室、厢、楼各类房屋有170余间。从现存这五处门楼,水磨砖砌筑,并刻有精美的砖雕,虽不及四岸公所门楼高大宽阔,但不失豪富之气。其建筑群横向相连,中间用火道隔开,横向数进连轴,纵有火道前后贯通,横有楼廊左右相联,分合自如。而今丁家湾1号,则是与许蓉楫同时期另一大盐商贾颂平盘下原周姓人家房屋改建后,开设的“同福祥盐号。
大武城巷
贾颂平还在紧邻丁家湾的北侧大武城巷。贾颂手府第占地约3200平方米,分住宅与园林两部分,园林则是购买员氏旧楼园而改建,取名“二分明月楼”,府宅大门向东开在大武城巷内,门楼仍是水磨砖砌式,镶前砖雕,其建筑群南窄北宽,呈喇叭状,说是风水寓意“日进万斗”。其南端紧连自家在丁家湾开设的“同福祥盐号”。贾氏占地面积虽稍逊许氏占地面积,但其精美和气势丝毫不输于许氐宅第,特别是后花园的“二分明月楼”更雅于许氏宅第宅。丁家湾除许蓉楫、贾颂平盐号、住宅外,还有孙姓等盐商的住宅至今还存部分建筑。
许蓉楫为安徽歙县人,传说在光绪年间,在一次食盐运销口岸竞标时,打通了光绪后妃珍妃的家人,得知标的底牌而一举中标,从而发迹。而另有说法,则是通过同为歙县人时弃官开办盐场的汪鲁门所帮忙竞标而中的,因扬州的徽商向有抱团取暖的做法。贾颂平则是带领兄弟几个靠经营盐号而致富,所开盐号不仅在扬州城,而且在仪征、江都、高邮、宝应、天长均有盐号,并曾经因盐匪猖獗,政府又无经营护运官盐,则自己出资配备火炮等武器,组建缉私营护运盐船等。
晚清、民国的这批新兴盐商,他们既同于他们的前辈,发迹后拆巨资修筑宅第宅,兴建私家园林,如今扬州城留下与许、贾同时代的汪鲁门宅、廖可亭宅、卢绍绪宅、毕儒臣宅、萧云甫宅、周扶九宅等一大批豪院巨宅,同时继承儒商的精神,乐施好善,如许蓉楫开设“半济堂”施药、开粥厂赈灾、办育婴堂抚孤等,贾颂平出资修建扬州首条汽车公路(扬圩公路),捐资修建正谊小学、正谊中学,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曾有玉佛洞,供奉近千尊佛像,立有民国二十五年贾颂平独资捐赠碑刻。而与他们前辈盐商不同的是,他们受时代的影响,己不再单一经营盐业,将“盐业”逐渐的资本市场过渡、融合,他们当中绝大数人在经营“盐”的同时,纷纷开设或入股经营“钱庄”、“银行”以及跨界其它行业,如许蓉楫开设“汇昌永钱庄”、贾颂平创办“同松参号”、汪鲁门更是从事实体产业,兴办盐场。更有甚者的周扶九更是进军“房地产”业,将产业发展到上海、武汉等大都市,曾有学者研究称周扶九是民国期间为“中国首富”。晚清、民国的扬州这批盐商,己完成了由商人向资本家转变的过程。
小盘谷假山
晚清、民国时期的丁家湾,仅用“盐味”、“商韵”,还不能完全显示她的富庶和奢华,随着几大盐商的落籍,大官宦们也看中她的风绰妩媚,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周馥出巨资购下丁家湾内的大树巷原徐姓人家的旧园进行改建,取名“小盘谷”作自己的府第。之所以取名“小盘谷”,皆因其园布局严密,所筑假山水池、廊榭亭厅,因地制宜、随形造景,径曲山奇、亭显榭隐、廊连厅隔,忽隐忽现,让人有奇妙错觉,盘旋回转,小中见大,犹如盘谷。还有说是,周馥因慕建于乾隆时期,曾任四川道御史秦黉归隐后,在南门堂子巷修筑的读书屋及叠石庭院,取韩愈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之意,将庭院取名“小盘谷”,其书屋曾得乾隆赐匾“旧城读书处”,后因咸丰时期兵火而毁,周馥仰慕前贤而复用其名。
小盘谷四瓣形洞窗
实际在周馥修建“小盘谷”之前,另一高官,咸丰年间任云贵总督的张亮基,就在丁家湾修建府第。如今丁家湾20号就是张亮基的旧宅,原有建筑七进之多,现仅存门楼、正厅及部分附房。其门楼是扬州少见的金柱式门楼,正厅中至今仍保存咸丰帝赐于匾牌三块。而另一在丁家湾修筑豪宅的则是历任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为官,人称“七印总督”卞宝第的园林住宅。其占地3000多平方,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宅南至丁家湾,北抵左卫街(今广陵路),其建筑群俯看呈“日”字型。
卞宝第故居
今丁家湾86号卞府的门楼仍保留着当时的旧状,里面几进危楼,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抢修。卞宝第出身官宦世家,他有着以举人身份捐官,而步步高升传奇经历,最后官至湖广、闽浙总督等,鼎盛时同时掌握七颗大印,扬州父老称之“七印总督”。他敢于直谏且生性倔犟,人称“卞牛”,虽得罪不少同僚,但深得朝庭的器重。他还于当于朝庭重臣李鸿章、张之洞结为儿女亲家,进行联姻。至今扬州的老人茶余饭后还在议论他当年趣事趣闻。
丁家湾在晚清、民国年间与邻紧河下街等区域,抒写扬州盐商们最后的辉煌,留下清末日落官宦的光环。但她让扬州的商人在时代的变革中,从传统的封建经商模式向近代商业、工业的演变进行启蒙与探索,乃至于在民国初、中期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倘佯在丁家湾,静静品鉴着那些留下的豪门大宅,留下的风雨岁月,追溯着前辈“扬商”的经历,是否能给当下的“扬商”们借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