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冰雹成因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一次冰雹成因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本文对一次发生在广西河池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文章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分析、回波特征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此次冰雹天气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概况
2024年5月1日,广西河池地区遭受了一次严重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槽、切变线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宜州的龙头乡受灾最为严重,最大风速达到20.5m/s,持续时间长达30多分钟。冰雹直径大多超过10mm,造成了农作物严重受灾,房屋严重受损。
天气形势
从天气形势来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高原槽后部,北风急流与南支槽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能量积累的天气形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也对此次天气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面图显示,5月1日08时,低压强度为1005hPa,锋面快速南压到南部地区。锋前和锋后的气压差达到8hPa,有利于对流回波的触发。
物理量分析
K指数
K指数是判定层结稳定度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指标。K指数越大,表明层结越不稳定。5月1日到2日,广西地区的K指数都在30以上,中部以北地区的K指数最大达到37。
SI指数
SI指数是判断对流性天气稳定度的重要指标。1日到2日,广西地区的SI指数都为负数,本站的SI指数在2日达到最低值-0.02,表明大气非常不稳定,在本地发生强对流的可能性很大。
不稳定能量
湿对流有效位能(CAPE)是强对流潜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5月1日20时,本站的CAPE达到2119.9J/kg,层结不稳定,表明本地有强的上升和有利的对流发展条件。2日20时本站的CAPE为1539.2J/kg,略有下降,但对流的潜在强度依然处于高值。
垂直上升
从垂直速度场分析,此次过程本地都处于强的上升区,上升的范围大,整个广西都处于大的垂直上升区域,上升区的与西南急流的位置一致,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回波特征
反射率因子
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明显。从反射率PPI平面图和垂直剖面图可以看出,回波结构密实,梯度大,且在1.5°到4.3°仰角都出现了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此外,还观察到了典型的钩状回波特征。
结论
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物理量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在此次过程中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K指数和SI指数均显示大气非常不稳定。雷达回波特征显示,此次过程具有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包括密实的回波结构、大的梯度以及钩状回波等。
本文来源于book118.com,原文标题为《一次冰雹成因雷达回波特征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