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的松岩山
藏在深闺的松岩山
松岩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与九峰并称“邑中双壁”,名垂《中国名胜辞典》。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地质变迁到民间传说,从古代建筑到现代现状,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座藏在深闺中的松岩山。
一、松岩山的前世
当我神游于历史的天空中,寻觅松岩山的前世:周边何时成为陆地?
我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九峰方山上至今还有一块“晒鲞岩”,传说是晒鱼鲞的地方;原黄岩辖区桐屿共和村茅山头俗称“墨鱼岩”的地方,渔民们常在此避风栖息,晒墨鱼;院桥秀岭金山的“下海殿”,是否可以猜想这里是当时渔民下海的地方?新中国后,院桥曾出土过不少古代海船,船桅杆埋藏的深度,多为二至三米,证明了当时这里曾经是海洋的事实……松岩山有一岩称“吊船岩”,是否也印证了山下曾经是海的事实?史料记载,黄岩城关一带在东汉时已经形成了陆地,与城关海拔相当的松岩山周边想必那时也是沧海变桑田。
当然黄岩历史上曾经是海洋的说法这一立论从地质学家研究的成果中也得到了印证。研究表明,在晚奥陶时期江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地壳运动,地层被抬升,成为一个接近陆地的滨海环境。以后浙江大陆几次被海水侵入,成为海洋,约六千五百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差异升降明显,地质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观得以保存。
我的疑问接踵而至,松岩山何以成为名胜?
一个名胜的形成,绝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它往往附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松岩山,大量流传的民间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立论。因听了南海观世音菩萨三万六千年的讲经、说法,莲花座前的一块顽石渐渐通了灵性,幻化成人。石人捧着观音菩萨赠送的那颗金果,走遍神州大地,终于选择黄岩的九曲澄江,于是,断江成了黄岩蜜橘的发源地,中国蜜橘之乡赋予神的力量。在这众多的民间故事中,流传到现在最有名的当数石大人与石夫人的传说。石大人来到人间,有了人的情欲,于是,有了凄美的石大人与石夫人的爱情故事。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温岭有一姓石的寡妇,年轻漂亮,穷困的石大人常到温岭卖橘,心地善良的石大人以橘相赠,两人日久生情,私订终身,族人反对,石夫人决意带着3岁的女儿私嫁石大人,相约以鸡鸣为限,鸡鸣声响,爱情梦断,石夫人以头撞石表忠贞,死后化为石头。石大人痴立江边,久盼未遂,也化成一座高大的石峰。而今,这两块通人性的石头仍在温岭与黄岩遥遥相望,爱情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两地民众中相传。
作为名山的松岩山,史料记载:岱石庙,始建于南朝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初祀西汉董仲舒,后奉岱石尊王。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庙宇宏广,有前厅、大殿、后殿40多间,石像7座,碑刻5块,石狮1对,戏台1座。大殿雕梁画栋,重檐歇山顶,黑色筒瓦。乡贤朱幼棣先生曾在《淡出九峰》一书中回忆道:“那还是上中学时,有一次去登天梯和莲尖坪。途经石柜岙岱石庙,荒寺一片破败的景象……夕阳透过疏竹,把柔和的光线投在泥层剥落的墙壁上,露出了一角气势恢弘的壁画。禅院里极静谧,我胆怯地轻轻地走近,望着那幅壁画,被佛像庄严而灵动的线条惊愣了。”石峰洞,位于山腰,深8米,宽6米,6支石柱擎起洞顶巨石。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僧慧通依洞始建佛殿,1940年重修。寺外有8株10余米高古柏,大者两三人合抱。古寺与古木常常是相连的。
二、松岩山的今生
我从一些松岩山的宣传资料中看到:名胜区由莲尖坪、石大人峰、岱石庙、石峰洞等组成,象鼻岩、蚂蝗岩、美女照镜岩、乌龟岩和爱乡亭、吊般岩、石饭蒸、金鸡岩、仰天洞、山魈洞等数十个胜景散落在各个景区中,天梯、云片瀑、莲尖坪和石大人峰被誉为松岩四绝,自然风光以奇、特、险、深、幽为特色。
当我行走在石材铺就的路上,青苔遍地,若不留神,登山鞋的防滑功能也无济于事。一路行来,人迹无踪,气喘吁吁地爬到杨府庙,庙宇不像庙宇,倒像民房,与周围的风景极不协调,孤孤单单。庙内,香火袅袅,香客却无,只有三位上了年纪的守庙人坚守,还有一条看见生人的狗,狂嚎着打破山上的宁静。转道前往莲尖坪的天峰阁,我在没径的草丛中行走,不知名的草像刀锋划过我的手臂,蚂蚁爬行至我的腿上、手上,蜘蛛网随时与我的脸零距离的缠绕,树木疯长着,路需要用脚一步一步寻找,费了不少力气,总算穿过羊肠小道,一个人在山道行走,停停走走,倒也清静,叠嶂的峰峦,流翠的绿叶,还有弱弱的清风,带给我无比的遐想,世之奇伟,常在险处,修行,是不怕路途艰险的。想着、走着,莲尖坪到了。
因“峰巅尖锐,四面石势攒族,状如莲花”而得名的莲尖坪,元代僧人秋江于1315年建法轮寺(前寺)、常寂寺(后寺),是否因了此地莲花之状而建寺?现在不得而知,但这里的风光当属松岩山首屈一指是无疑的。此地顶峰突兀,四周断崖绝壁,空旷无比,可远眺,也可近观。明永乐中期建天峰阁,1930年名僧谛闲大师重建后寺,1987年扩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二上天峰阁,那时,只有南面石壁竹梯攀登,为唯一通道。当时,听说鲍宗冰、鲍宗美两姐妹为情所困,在清末民国时期即上天峰阁修行,终成百岁寿星,也许,清幽的环境,无“情”的牵挂是她们长寿之道。我见到她们,身体硬朗,一脸的平静,不意几年后均仙逝。“天峰今乃游者胜地是也,莲尖昔为渔人书谁信乎?”这是文天先生在天峰阁题的联语。走过一座名为“虹影”的小桥,即至道院,道院分为前后二殿,殿内奉有玉皇大帝、吕祖、太乙真人等塑像。岁月流逝,道院依旧,已见衰败,守道院的也是二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一脸的平和。曾经见过坪南有清代“潮溪第一山”“天峰胜景”石刻及东南悬崖30多米下有“乐性仙化处”摩崖石刻,现树高草密,已难觅踪影。
我曾数次行走在岱石庙,庙宇破败,也未见有高僧主持。历史上曾经有三四百名僧众也只能在历史中重现。莲尖坪、石大人峰、石峰洞及游客喜欢的天梯、云片瀑等诸多的景点也大多未曾开发,文化资源仅仅存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当我读着明礼部尚书黄绾“石坛坐处闻秋叶,鸟道行时见古扉”的诗句,想象着岱石庙原有的“汉室名臣碑”,可惜的是都泯灭在历史中。回忆着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台州各县群众不远百里来岱石庙祈梦,这样的盛景,现在可曾出现?曾经的繁荣,没有与时俱进的行动,终躲不过轮回的宿命。没有整体的开发,缺少人文的挖掘,素有“橘乡小雁荡”之称的松岩山至今仍藏在深闺中,少有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