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吨水压机到253吨精轧支承辊!揭秘中国一重的锻造传奇
从万吨水压机到253吨精轧支承辊!揭秘中国一重的锻造传奇
在工业发展的浩瀚征程中,中国一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坚韧与创新的光芒。作为国内重大技术装备的领军企业,中国一重始终聚焦主责主业,以卓越的锻造技术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提供着坚实的支撑。从国内最大规格的宽厚板精轧支承辊的成功锻造,到一系列重大装备的研发与突破,中国一重不断书写着属于中国工业的壮丽篇章。
国内最大宽厚板精轧支承辊的诞生
辊身直径 2.4 米、总长 11.5 米的周口钢铁特宽厚板轧机 5.5 米精轧支承辊,是国内现有最大规格的宽厚板精轧支承辊。这一庞然大物的诞生,凝聚了中国一重无数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净重 253 吨的支承辊,采用 400 吨级双真空钢锭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锻件利用率持续提升、超大钢锭内部质量控制难度增大以及新材质的高变形抗力,给生产作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从热工艺优化入手,对炼、锻、热等工艺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以提升材料利用率。在现有锻造工附具生产条件下,采用极限锻造模式,将设备极限空间尺寸、压实工艺方法与 15000 吨水压机极限压力进行合理匹配。
为改善钢锭心部原始铸态组织缺陷,有效缩减锻造余量,技术人员应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反复研究推敲不同锻造工艺方法对锻件质量的影响。通过合理调整压下规程,确保了支承辊锻件心部及表面质量。在支承辊生产中,技术人员认真编制操作要领书,制定风险预案,全程现场跟踪,首次应用精确化尺寸测量装置,确保实际火次执行与工艺要求完全一致。
最终,经过 29 天的艰苦奋战,周口 5.5 米宽厚板精轧支承辊成功锻造完成,刷新了国内精轧支承辊的极限制造纪录,彰显了中国一重的责任使命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一重在国内特宽厚板轧机支承辊制造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中国一重发展年鉴
- 1958 年 - 1963 年:12500 吨锻造水压机的传奇
1958 年 8 月,中央正式批准研制两台 1.2 万吨级水压机,其中一台安装在第一重型机器厂。以沈阳重型机器厂和第一重型机器厂为主设计制造,由二机部副部长刘鼎负责组织实施。1963 年,中国一重的 12500 吨锻造水压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当时我国自主研制的吨位最大的自由锻造水压机。该水压机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国内当时生产的急需,为国家大型装备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大型锻造设备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1974 年:30000 吨模锻水压机的辉煌
1974 年,中国一重研制安装在西南铝加工厂的 30000 吨模锻水压机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最早的重型模锻水压机,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模锻装备,被誉为新中国“九大国宝”之一。当时,世界上仅有美、苏、德三国拥有此类设备,它是航空、国防尖端零部件锻件生产必不可少的锻压设备。该水压机的研制成功,为保障我国重点领域材料所需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标志着我国大型模锻工业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 1977 年:8000 吨热模锻压力机的贡献
1977 年,中国一重研制的 8000 吨热模锻压力机在第二汽车制造厂投入使用,用于锻造中型载重汽车的前梁和曲轴。这是当时国内吨位最大的热模锻压力机,截止 2024 年,设备仍在正常使用,产能 8000 吨/年。
- 1989 年:1600 吨热模锻曲轴压力机的突破
1989 年,中国一重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生产的 1600 吨热模锻曲轴压力机是中国一重首台(套)1600 吨热模锻压力机,代表了当时国内热模锻压力机的最先进水平,使我国汽车行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1994 年:25MN 厚钢板压平机的创新
1994 年,中国一重研制安装在舞阳钢铁公司的 25MN 厚钢板压平机正式投入使用,是国内首台厚钢板矫平的专用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压平机解决了厚钢板直线度、平面度差的突出问题,对提升我国厚钢板外形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 1998 年:25/25MN 立卧式炭素电极挤压机的成就
1998 年,中国一重研制安装在吉林炭素厂的 25/25MN 立卧式炭素电极挤压机正式投入使用,是当时国内整体技术水平最高的炭素电极挤压机。该挤压机生产的炭素电极广泛应用于工业炼钢领域,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001 年:60MN 铝板拉伸机的突破
2001 年,中国一重研制安装在西南铝的 60MN 铝板拉伸机正式投入使用,是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铝合金预拉伸板生产的专用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国内大量铝板无法拉伸矫直的重大难题。
- 2004 年:万吨级多功能油压机的先进
2004 年,中国一重为宝钢研制的万吨级多功能油压机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实现了一机多用,解决了客户大型海绵钛电极和大型等温模锻件生产的技术瓶颈。
- 2005 年:L4S2400 - MB 多连杆机械压力机的进步
2005 年,中国一重为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 L4S2400 - MB 多连杆机械压力机是继 2001 年 L4S2000 多连杆机械压力机研发成功后,中国一重研发出的当时国内最大吨位的六连杆机械压力机。该压力机与后续四台 E4S1000 - MB 压力机组成一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
- 2006 年:15000 吨锻造水压机的壮举
2006 年,中国一重独立研制并安装在中国一重富拉尔基铸锻钢生产基地的 15000 吨锻造水压机投入使用。该水压机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一些重型关键铸锻件尚需进口受制于人的状态,提升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和大锻件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重大关键装备制造瓶颈问题的关键战略装备,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锻造技术进阶
中国一重在大锻造技术方面不断进阶,始终走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前列。从早期的 12500 吨锻造水压机的研制,到如今 5.5 米精轧支承辊的成功锻造,中国一重的技术团队在不断挑战极限,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材料选择上,中国一重不断探索新材质,以应对高变形抗力的挑战。同时,通过优化热工艺,对炼、锻、热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提升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锻造工艺方面,采用极限锻造模式,将设备极限空间尺寸、压实工艺方法与水压机极限压力进行合理匹配,确保锻件质量。
为了改善钢锭心部原始铸态组织缺陷,技术人员应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反复研究不同锻造工艺方法对锻件质量的影响,通过合理调整压下规程,有效缩减锻造余量,确保支承辊锻件心部及表面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认真编制操作要领书,制定风险预案,全程现场跟踪,首次应用精确化尺寸测量装置,确保实际火次执行与工艺要求完全一致。
中国一重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尾声
中国一重,作为大国重器的锻造者,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国内最大规格的宽厚板精轧支承辊的成功锻造,到一系列重大装备的研发与突破,中国一重始终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展望未来,中国一重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