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真实含义却常常被误解。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历史文献和科学原理,揭示“天圆地方”的真正含义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天圆地方的真正含义
“天圆地方”这一概念源自中华先贤“盖天学派”对天文地理的观察与测量,其原形当是测日影仪器:土圭。土圭,如人高,上圆(柱)下方(体)。简单一句,一根人高的木棒垂直插在方砖上。
别小看那么简陋的设备,这可是可以测时间、量距离、定季节、分角度、正仪器。土圭大多应用的是勾股定理。土圭为股,日影为勾,斜射日光为弦,主要是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总结天文、地理、气候、时位的相关规律。这也必然推动了“几何学基石”——勾股定理、几何数学规律的发现和发展。
《周髀·卷上》记载:“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土圭的设计原理
为何不一体式圆柱棒,要下面作方呢?
- 圆柱棒易倒,更不要说遇到风雨了;
- 圆柱棒插土易歪,易深浅不定,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所以圆柱小棒安插在方砖上,一可尽量保持土圭中心线垂直地平线;二可操作性规范化标准化测量仪器;三可移动到各地进行测量,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准确性;通过几何及数字的变化测算,总结规律,颁布天下,指导农事和地域划分(主要作用,非全部)。
为何不用一体式方柱,而用上圆下方的款样呢?
- 日光偏移时,方柱投影顶点的准确性,非圆顶可比;
- 整体方柱加工制作难度远远大于圆柱棒配方砖;
- 在满足高度及稳定性前提下,方柱耗材多且重,不便携带。
为何不用圆盘为底,而用方砖?
保证材质一定重量前提下,底部保证与地平线平整及稳定性就行,圆方皆可。但是土砖制作方便,重量适中,易于底部平整加工,在古代是土圭底部不二选择。土砖成方比成圆要方便太多了,所以土圭底用方而非圆。土圭此后演变的测影台、圭表、华表为何不完全沿袭“上圆下方”之制?
答:纵观历史和考古信息,中国的科学发展有一个特点:形而下,实用主义;形而上,相斥相容。古制在古时宜,在后世则未必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汉代制出一体方形的圭表,精巧折叠,方便携带,这自然无需上圆下方。不断精确的需求,让土圭很多功能分化出去,为更多种类、更精良的仪器取代。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沿袭了土圭的时间测量功能,这也无需上圆下方。
仪征东汉墓·圭表·一体式方形折叠结构
“天圆地方”的哲学意义
古人不傻,怎么可能认为大地是方形的?不晚于西周形成的盖天派(现存唐仿周公测影台可证),因主要工具土圭的大量应用,其“天圆地方”论大盛。外行人士囿于字面认识,自然有所疑问。
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就生动记载了春秋时期曾子一个有趣的故事:
单居离问:“曾老师,‘天圆地方’是说天是圆形,大地是方形吗?”
曾子回答:“当然不是。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大地四个角不就突出去了吗?‘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上圆下方’亦可称为‘天圆地方’。这更多是引申为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孔子和我讲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圆属阳,方属阴。所以亦可称圆明方暗、圆外方内、圆吐方含、圆施阴化。圆方是代指阴阳,而非形状。明白阴阳之精髓,就可知天地之道,兴衰根本”。
这故事就是说,不晚于东周春秋时期,“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的土圭,因为土圭是用来观天察地,了解天地规律,所以后来引申为】形而上的意义: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圆方在这里并非形状之意,而是阴阳的代词。
古人对大地形状的认识
古云:智欲圆而行欲方,如果这里的“方”解释为方形,或者平面,这语文老师可以下课了,“天圆地方”亦同此理。大地方形从来都不是古代对大地形状的正统观点。“天圆地方”是形而上的意义,从来也不是对天地形态的描述!
阴阳分两仪,故古人称天地亦分两仪,天称圆仪,地称方仪。此象阴阳之道,人文哲学所称也。
汉唐大量伏羲女娲图,女娲持圆规象天,伏羲持矩尺象地。其言象天地之道,非言天地之形,常识也。
说地的词汇有:“大方”、“方州”、“方局”、“方地”、“方祇”、“方载”、“方舆”……皆非言大地之形,起源莫不由阴阳学说、人文哲学而来。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这里明显是形而上的言“道”,而非形而下之论形。
月食证明大地非方
虽然古代天文地理学家不屑于批驳大地方形论,但我们可以从侧面证明古代正统学术都知道大地非方 —— 月食(古称“月蚀”)。
1.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亮是不发光球形,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光。
“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周脾》之言
“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西汉·京房之言。
“月為隂精,体自無光,藉日照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2.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食是地球遮挡阳光所发生的的天文现象。
“……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
“雖時加夜半,日月當子午,正隔於地,猶為暗氣所蝕,以天體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虛之氣,如以鏡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見於陰中,常與日衡相對……當月月蝕”。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 卷十二志第四 天文上》
“當日之沖有暗虛。暗虛當月則月蝕”。
——隋·萧吉《五行大义》
“與日對,如鏡居下,魄耀見陰,名曰暗虛,奄月則食”
——唐·魏徵《隋书·卷十八 志第十三》
由上,只需要高中学力就不难分辨是非。是古人不知地球遮挡月亮而发生月食,还是今不学无术之徒欺世盗名,一目了然。是古人不见地球圆弧轮廓投影在月球上,还是妄人只晓低头百度,不识抬头望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