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诞生,南京凭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诞生,南京凭什么?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h5.ifeng.com/c/vivo/v002pNV4--7U9NP0Hn5UX1g0Wxm--nxbzb2--77WqTil5CxceQ__?isNews=1&showComments=0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场早已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中转站,更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是城市能级和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双机场”更是成为了超大特大城市的标配,象征着城市的交通“枢纽”能级。我国共有 22 个超大特大城市,但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成都拥有双机场,苏州、东莞等城市依旧“挂零”。如今,南京有望成为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这一消息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南京:双机场的有力竞争者

我国有 20 多个地市拥有 2 座及以上机场,然而,只有北京、上海、成都真正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双机场城市。这里的“双机场城市”,是以 4E/4F 级大型枢纽 / 干线机场为前提的,不包括小型支线民用机场,更不涉及直升机、飞行器适用的通用机场。

日前,南京市出台规划,提出启动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并适时启用马鞍机场民用功能。江苏当地官方媒体更是据此宣称,南京将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这一说法并非毫无根据的自吹自擂,南京确实有望先行一步,毕竟其第二机场是现成的。

位于南京北部的马鞍机场,本就是一座正常运转的军用机场,且军民合用已纳入规划。只要启动民用跑道建设,“双机场”便能呼之欲出。马鞍机场的建设历程也颇具看点,其建设背景可追溯至 2006 年南京大校场机场的迁建工作,2010 年奠基,2012 年开工,2015 年建成通航,定位为军民两用机场,级别为 4E 级,此前一直以军用功能为主,如今民用功能的启用,将助力南京正式步入“双机场”时代。

与南京齐头并进的还有广州,不过,“广州第二机场不在广州”这一情况却引发了诸多争议。去年底,广州新机场正式获国务院立项批复,但最终选址却在都市圈内的佛山与肇庆交界之地。如此一来,尽管广州名义上拥有双机场,但却不符合严格的“一市两场”范畴,与真正意义上的“双机场城市”仍有一定距离。

上海的第三机场同样没有布局在市域范围之内,而是放在了邻省的江苏南通市。日前发布的环评报告显示,南通新机场将建设双跑道、规划 118 个机位,离开工已近在咫尺。按照规划,南通新机场将作为上海第三机场,预计 2035 年旅客吞吐量达 40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50 万吨。

重庆的第二机场 —— 璧山机场,选址已获国家层面批复,但正式开工可能要等到“十五五”时期。重庆作为“一市堪当一省”的超大直辖市,市域内已开通 5 座民用机场、4 座军用机场,为何只有璧山机场被认定为“第二机场”?原因在于,重庆属于广域型城市,除江北机场外,其他机场均位于外围郊县,最远的距市中心 400 公里之遥,不属于传统城市机场范畴。同时,重庆现有的 5 大机场中,只有江北机场是 4F 级别,而规划的璧山机场则是 4F 级的干线机场,其余多为 4C、4D 级的支线机场,规模较小。

总体而言,广州有望在“第二机场”建设上先行一步,南京则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市两场”的双机场城市,重庆也将紧随其后。

长三角机场格局:苏州的尴尬与无奈

在“环苏州机场群”中,苏州的处境颇为尴尬。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41 个地市拥有 30 多座民用机场。上海坐拥三机场,南京以双机场为定位,而苏州却依旧在机场建设上一无所有。

苏州与南京同处江苏,无论是在 GDP 总量、人口规模还是产业实力方面,苏州都更胜一筹,为何在机场建设上却一再掉队?最新国家层面批复的“2035 总规”中也有所体现,南京、杭州均获批“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而苏州仅是“全国性交通枢纽”。通常情况下,省会城市往往集行政、交通、教科文卫资源于一身,地级市则以产业发展见长,南京与苏州的差异便是如此。更何况,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强中心枢纽,处于所有规划的主导地位,与上海直接毗邻的苏州,自然难以摆脱其影响。

在机场建设方面,苏州在历次规划中都将“加快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放在关键位置,但始终只是“只闻楼梯响”。长三角空域资源紧张,再加上周边军用空域的存在,留给苏州的空间确实有限。然而,这并非关键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苏州建机场的速度太慢,而周边地市早已抢先布局,形成了挤出效应。

上海的影响不容小觑,苏州作为上海都市圈的核心成员,沪苏跨城地铁已开通,可直接享受上海的航空资源。但与此同时,同处上海大都市圈的无锡却拿下了苏南硕放机场。20 多年前,无锡抓住军用转民用的历史机遇,率先迈出一步。硕放机场以“苏南”为前缀,苏州在其中也占有一定股份,但上海三机场、南京双机场、无锡机场的存在,再加上长三角空域日益“拥挤化”,苏州在机场建设上自然成了局外人。

双机场时代:城市的必争之地

机场作为全球化时代的超级“流量”入口,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门户城市的标配,更是航运物流、先进制造等临空经济的支撑。双机场则更是一座城市交通“枢纽”能级的体现,既能打破单机场流量天花板,又能扩大城市辐射圈。

根据规划,到 2035 年,我国将打造 400 个左右民用机场。目前民用机场约为 260 个,未来 10 年还需新增 100 多个。这意味着,我国 300 多座地级市,平均每个市都将拥有 1 座以上机场。“市市有机场”时代来临,谁没有机场谁就会陷入尴尬境地。但想建机场是一回事,能否建机场又是另一回事。机场建设涉及空域资源、航空网络的平衡,还需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客流强度等多方面的支撑。

广州、深圳的机场客流趋于饱和,因空域资源所限,无法在市域范围内打造第二机场,只能不断扩建跑道。苏州机场虽多次被列入规划,却迟迟难以落地,既有上海的辐射效应影响,也有周边空域资源空间有限的原因。

机场与高铁之间也存在取舍。一般而言,800 公里之内,高铁更具优势;1200 公里之上,民航占优;两者之间,高铁与民航存在竞争关系。中部地区高铁四通八达,更具性价比,这也是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地航空旅客吞吐量仅位居全国中游的原因。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机场在交通出行和旅游服务方面比高铁更现实,新疆能成为机场第一大省便是例证。

总之,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建机场的可能,更不是每座城市都有打造“双机场”的必要。但在城市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双机场无疑成为了城市提升自身能级、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南京在双机场建设上的积极布局,或许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其他城市也在这场竞逐战中不断努力,试图抢占先机。

南京有望成为第四个“双机场”城市,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南京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战略布局,也折射出我国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激烈竞争。在追求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机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承载着城市的期望与未来。而对于那些仍在努力争取机场建设的城市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双机场时代已经来临,城市们在这场竞逐中,将如何书写自己的未来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