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见实效,高要推进普法有何妙招?
法治宣传见实效,高要推进普法有何妙招?
2024年以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通过创新推出"高要普法小剧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及精心打造"一镇一普法品牌",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普法工作模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好评。
创新普法栏目"高要普法小剧场",寓教于乐
为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高要区司法局、普法办携手高要区融媒体中心,创新推出了普法宣传品牌——"高要普法小剧场"。自推出以来,该栏目凭借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迅速赢得了广泛好评。
"高要普法小剧场"紧贴时代与群众需求,每月推出一期3分钟的节目。节目内容涵盖法律援助、禁毒、反诈骗、未成年人保护、民法典宣传、国家安全、妇女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法律知识。采用短剧形式,通过演员演绎融入法律知识,寓教于乐,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
该栏目不仅形式新颖、内容有趣,而且深受群众喜爱。通过"高要普法小剧场",法律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群众的法律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栏目还获得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中一期反诈宣传内容被"广东政法"推送,影响力持续扩大。
"高要普法小剧场"的推出,通过探索更多有效的普法方式,不仅带动了全区普法成员单位创新普法方式,还推动了全区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面,高要区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白土镇下灶村和蚬岗镇富金社区作为典型代表,展示了高要区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
白土镇下灶村将法治建设视为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创新筹资模式,下灶村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同时,该村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发放法律宣传资料、设立法律服务咨询点等方式,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法律服务。注重自治与德治的融合,下灶村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自治模式,并定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培育了文明乡风。
白土镇下灶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
蚬岗镇富金社区在法治建设中同样表现突出。该社区积极探索"党建+法治+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通过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等措施,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社区还注重激发群众活力,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自治机构。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富金社区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集"党建、法治宣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村级富金法治文化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蚬岗镇富金社区法治文化广场
打造"一镇一普法品牌",彰显地方特色
高要区在推进普法工作中,紧密结合各镇实际,积极打造"一镇一普法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普法格局。
回龙镇以"榕树下的课堂"为载体,创新法治宣传模式。该镇充分利用各村(社区)的榕树,搭建起法治讲堂,由专业干部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个人专长进行普法宣讲。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宣讲团深入学校,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同时,回龙镇还通过"订单式"普法,根据群众需求提供精准的法律服务,定期组织法律工作者下沉至社区"坐诊",为群众矛盾纠纷"开方""抓药",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
高要区法律宣讲员在回龙镇大井村开展"榕树下的课堂"普法宣讲活动
蛟塘镇则依托丰富的宗祠文化,将法治之风融入文明乡风建设。该镇深入挖掘祠堂的文化内涵,将法治文化与宗祠文化有机结合,引导村民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在祠堂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和调解工作室,搭建起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法治宣传进宗祠等活动,蛟塘镇创新了法治宣传方法,拓宽了法治宣传载体,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打开了新格局。
高要区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在蛟塘镇洞口村开展法治宣传进祠堂活动
活道镇则以红色传承为引领,打造"红色传承与法治同行"品牌。该镇充分利用鳌头村等红色遗址资源,将红色文化与法治元素巧妙结合,打造出集教育、宣传、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通过培养"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以及挖掘红色教学资源等措施,活道镇提升了法治宣传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为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高要区活道镇法治宣传党员志愿队在红色教育基地鳌头村开展活动
高要区在普法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的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推出"高要普法小剧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及打造"一镇一普法品牌"等举措,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工作模式。下一步,高要区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的精神,探索更多有效的普法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高要普法工作创新发展,为法治高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