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思维混乱的人,都爱说“你懂的”而懒于动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思维混乱的人,都爱说“你懂的”而懒于动笔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6A02AN000

“你懂的”是一种掩盖混乱、回避问题的自欺方式,让混乱的想法蒙混过关。想法是靠不住的,经常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在“展示的语境”,多写,就能训练出一种敏锐高效的思维方式,能迅速将某个复杂问题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快速地写出来,并快速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我将其总结为“快思、快写、快传的强输出能力”。思维混乱的根源是什么?是没有想清楚,没有在“想法”上形成一种清晰的秩序。别说“你懂的”,写出来,你自己懂了,才能让别人懂你。

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种思维混乱的人,你问他怎么看待“大学校园封闭”这个话题,你有什么观点。他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反对校园开放,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却很难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脑子里一团乱麻:

  1. 我说的也不完全是那个意思,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吧,我并不反对正常开放;
  2. 太多的方面想表达,纠缠于“既要也要又要还要都要”,被面面俱到所困,没有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焦点;
  3. 思维缺乏秩序感,话与话之间没有逻辑关联和结构层次,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4. 思维过于跳跃,说A扯到B却落到C,无法与受众形成对话。
  5. 实在说不清楚,只能以“你懂的”含混过去,狼狈收尾。

思维混乱的人是很吃亏的,不能清晰地、有效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被人表达,或者被人打断,或者被人忽略,或者在写作时无法形成有条理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输出。人们通常说的“个性”,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清晰直接的个人观点呈现出来的,让自己被清楚地看见。没有清晰的观点,在人群中就没有可视化的识别性。就像高考作文写作,个性被混乱的思维所耽误,自然无法在一堆堆文章中脱颖而出。思维的关键,就是对复杂事物的清晰表达。

思维混乱的根源是什么?是没有想清楚,没有在“想法”上形成一种清晰的秩序,思考,本身就是以“谋求秩序”为驱动的。那什么叫“秩序”呢?就是确定性和同一性,也即要有一个确定的、能将万物聚焦于此的中心。找到这个中心,才能打破混乱,形成秩序感。比如,谈“反对大学校园封闭”这个话题,思维清晰的标志是,找到了“视外人为洪水猛兽,大学封闭带来的恶果”或“大学与社会的友好度,决定了校门开多大”这个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围绕这个中心,形成向心的收敛,就是一种秩序。脑子里盘旋着很多想法,必须在整理中“使之有序”,找到一句“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飞跃性概括,才叫对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思维就是同一,概念就是同一,没有“同一”去聚焦形成秩序,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想。

我在课堂上经常跟同学们讨论“怀特海命题”,是先有表达,还是先有理解?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是理解了才能把它表达出来,而是表达出来才说明真正理解了?很多人都觉得是“理解优先”,心中觉得理解了,然后再诉诸表达,把脑子里想清楚的诉诸于语言文字。真正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纸上谈兵”,理解是不能脱离表达的。怀特海说,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拿什么证明你真的理解了?能表达出来了。思维时用什么去理解?是用语言文字,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都是先尝试跟别人对话,让别人听懂,才能对自己说话。“尝试对别人表达”中能说清楚了,那就真理解了。拉康说得很透,人类思想并非先于语言而存在,而是由我们使用的语言构成。

没有一个人能够无语言地思维,正是“表达”让思维变得清晰,思维本就“内居”于语言中。所以,要想让理解变得清晰,思考找到秩序,没有比尝试把它表达出来更好的途径了,也就是去说去写,让思维有固化成形!固化的形态,就是诉诸于文字,让白纸黑字这种有形的线性形式将无形的思维规整为结构秩序。

我经常用气体、液体和固体比喻思考和写作,脑子里的灵光一闪,胡思乱想,觉得有点儿意思,有种模糊的直觉。停留于脑子里,那只是气体式想法。虚无飘缈,飘忽不定,自己没弄清楚,很快就忘了,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形成积累。尝试把那种模糊的想法说出来,这时就需要一定的秩序与结构了,如果没有一个头绪,就会让人感觉你在“胡言乱语”。但说出来的,还只是“液体式想法”,有一定形状,但是流动变化的,容易被风干、稀释或流失。我们对说话,不会有太高的逻辑要求,差不多那个意思就行了,你懂的。只有写下来,才会让思考成为固体,写出来的心理过程,是接受很多人凝视的过程:能经得起各种角度的琢磨推敲,能经得起共时、历时、错时被翻来覆去地看。白纸黑字,这种形式秩序,文字,这种线性形式,读者目光的逻辑扫视,逼着你必须有清晰有序的表达。

这事儿我想清楚了,嘿,你的脑子可能会欺骗你。把它说出来,很多时候也容易蒙混,对不懂的事说几句漂亮话,玩个修辞障眼,就糊弄过去了。写出来,是糊弄不了人的,文字的凝固就像给思维穿上了紧身衣——想法的混乱、命题的偷换、思考的肤浅、逻辑的错乱、旁逸斜出、内容臃肿,全部暴露出来了。这种在写作暴露中的反身思考,逼着自己必须清晰有序地表达。

米尔斯把写作当成一种“向他者的展示”,他说:如果你写东西只想着汉斯•赖兴巴赫所称的“发现的语境”(context of discovery),能理解你的人就会寥寥无几;不仅如此,你的陈述往往还会非常主观。要想让你想的不管什么东西更加客观,你就必须在展示的语境(context of presentation)里工作。首先,你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自己,这往往被叫做“想清楚”。然后,当你觉得自己已经理顺了,就把它展示给别人,并往往会发现,你并没有搞清楚。这时你就处在“展示的语境”中。——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展示给别人”中“使之有序”的过程。

“想法”是靠不住的,经常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在“展示的语境”,多写,就能训练出一种敏锐高效的思维方式,能迅速将某个复杂问题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快速地写出来,并快速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我将其总结为“快思、快写、快传的强输出能力”。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写作是打通人的表达器官一个关键按钮,流畅的写作,与流畅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形成高度的调适,脑、手、嘴很好地协调。脑子快,往往“笔头快”所驱动的快思。口头表达好的人,少有文笔和写作不行的,因为他们的“口力”往往都是以文字进行思考的,嘴上流畅的表达,背后有文字化、流畅化的腹稿所支撑,想到,语到,嘴到,不然就成信口开河的“大炮”了(嘴太快,超过了思考成文所允许的限度,必然空话废话连篇)。语无伦次,表达混乱,说话没有重点,脑子乱,嘴笨,肯定是“手笨”,缺乏清晰写作思维的支撑。

勤奋的写能与活跃的思维有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写多了,能积累一套丰富的“语料词汇系统”,那些语料不只是单独的言词,而代表着一种对现象进行概括的表意空间。思维生成语词,语词也刺激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问题产生想法,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因为自己的“话语系统”中拥有这样的表意空间。陈词滥调,匹配的是僵化的思维。比如,我读书写作,会经常使用“我看人看我”这个词,描述符号互动、镜像社会的双向关系,这个词便扩展了我对很多社会问题的表意空间,提醒我用“互动关系”视角来看待事物,而不是单向线的性关系。我会想到,市场是一种“我利他利我”的关系,哲学是一种“我问他问我”的学问,大学开放不只是大学的事,大学校门开多大,是与文明的公众形成的友好关系。写作不断丰富我们的词汇思想,反向促进、活络、疏通我们的想法。

别多想了,动笔吧!无论如何,先写出来再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