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下雪天最相配的美食
和下雪天最相配的美食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想必来一顿暖食最是逞心。而和下雪天最相配的,应该就是锅子了。
这里说的锅子,不单指涮羊肉或者火锅,而是源自各地不同的锅子。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说说。
涮羊肉
《穆斯林的葬礼》里有一段韩子奇吃涮肉的描写:
韩子奇坐在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口东来顺饭庄的楼上雅座,无心欣赏窗外的雪景,眼睛只盯着紫铜火锅中沸腾的开水发愣,仿佛在研究那小小的波涛。愣一阵,便懒懒地抬起筷子,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伸到沸水里一涮,两涮,三涮,在最准确的火候捞出来,放进面前的佐料碗里一蘸,然后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他其实很饿,但仍然保持着多年的习惯,决不狼吞虎咽,也不发出“吧唧”“吧唧”的粗鄙响声。吃东西不只是为了充饥,而是一种享受,不能把好东西糟踏了。即使在这吃食奇缺、物价奇贵的年代,他也没要白菜、粉丝那种只配做填充料的东西,只要了两盘肉片和一小碟糖蒜,吃一片肉,再咬一点糖蒜,慢慢地品评辣中含甜、甜中含辣的滋味。他没有要酒,酒是穆斯林的禁忌,他恪守着。和许多穆斯林一样,也不抽烟。即使在愁肠百转的时候,也决不喷云吐雾、借酒浇愁。
20年前的冬天,我正好看完这本书。下班坐公交回家,路过东长安街。看着窗外寒风凛凛,路人缩手缩脚,顶着寒风匆匆而过。心中顿起涟漪,好像误入书中世界。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半路下了车,向南进台基厂大街。
就在市委大院对面有一条胡同。大抵是头条吧。胡同狭窄逼仄,七扭八拐,凛冽的寒风却显得更加猛烈了。
胡同拐角处,有一家很小很小的涮肉店。被匈牙利大使馆旧址和法国兵营夹在中间,不太显眼。
我记得是叫阳坊涮肉,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名鼎鼎的阳坊涮肉分店。
店里面积很小,里面只有五、六张桌子,大部分是时候,门口也会摆两张桌子。
我一般喜欢坐在门口,因为里面哈气太重,我戴着眼镜,进屋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会冷么?不会!
当热气腾腾的铜锅端上来的时候,冬天,就结束了。
一个人吃涮羊肉,我点的比较简单,但和韩子奇不同,我必须先来一份三样儿,白菜、冻豆腐和粉丝,很多涮肉店里,这一套是随着锅底免费送的。之后是一盘手切或者高钙,最后再来一盘羊尾儿,
一个人吃,这些就足够了。
先下羊尾儿,主要是因为羊尾儿比较肥,靠在锅边很快就会化掉。而且涮肉是清水锅,最多放点葱、姜,把羊尾儿下进锅里,可以让清汤寡水,调出一分荤腥味儿。
接着便是重头戏了,白菜、豆腐和羊肉片间歇下锅,荤素搭配,蘸上麻酱小料,入口即是一阵暖热。
吃的过程中,不能忘了时不时来上一口糖蒜,微甜,清口,解腻。
吃到最后,身上也暖透了,肚子也微微有些饱意,粉丝下锅,捞出来就着碗里剩下的麻酱,囫囵着吞入口中,甚是满足。
体内最后一丝寒意也被彻底赶走了。
如果还没吃饱,那就再来上一块酥脆可口的烤烧饼。
这一顿热气腾腾的美食,足够抵御冬日严寒,然我后半段回家的路程,暖意洋洋。
哪怕多年后想起来,依然是一股暖流充满心田。
火锅
所谓火锅,和涮肉截然不同,无论是历史、器具、汤底,还是烹饪方法、食材、小料,全都天壤之别。
90年代的时候,刚进入北京的四川火锅,还被称作“麻辣烫”。当时有一部徐静蕾主演的电影,叫《爱情麻辣烫》,里面串场的画面里,一群人吃的,正是火锅。
在重庆的时候,朋友带着我一天一顿饭,每天都少不了一顿火锅。
重庆火锅和涮肉口味上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厚重的麻辣味道了。
同行的人都用清水去掉食材表面夸张的红油,而我口味比较重,即便是点了最辣的“菊开”,也是直接吞下。而且我不用香油小料,也不用麻酱,都是直接从锅里捞烧滚了的红油,配着涮好的食材来吃。
哪怕是最寒冷的严冬,一口下去,也是额头冒汗了,浑身湿透了。
当然,那段岁月我的胃还很健康,现在怕是不行了。
红焖羊肉
大概也是在90年代吧,突然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红焖羊肉。
满大街的小饭店玻璃窗上,都贴着“红焖羊肉”的字样。透过挂满哈气的玻璃窗,看到里面每桌一盆,热气腾腾,特别馋人。
可是那时候的红焖羊肉奇贵无比,大概要40元一份。当时一只烤鸭也不过18~28元。所以虽然我爹答应带我去东直门单位门口的小饭馆来一顿红焖羊肉,可是却一直未能兑现。
直到有一年寒假,我姑带我出去玩,问我想吃啥,我随手一指,就是一家挂着红焖羊肉招牌的店。
当时的口感其实已经忘了,但是我记得,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一个人闷头趴在饭桌上,吃的大汗淋漓。
铁锅炖
东北严寒,冰天雪地,却促成了一道绝美的冬季美食,铁锅炖一切。
铁锅炖大鹅、铁锅炖鱼、铁锅炖鸡、铁锅炖猪肉粉条、铁锅炖豆角土豆……
贴满瓷砖的灶台上,摆上一口大铁锅,倒进去大酱,然后是清水,之后就是主要的食材,鱼也好,鸡鸭也罢,谁C位,谁就是今晚的明星。其他食材只能算作是配菜。豆角、土豆、粉条、豆腐、白菜、榛蘑、山药……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加进去。之后盖上盖子,精心等上一阵子。
窗外寒风呼啸,锅里咕嘟咕嘟冒泡。
等快好了,还要在铁锅边上贴上一圈贴饼子或者卷子,才更完美。
在寒冷的冬天里,围炉一餐,该是幸福感爆棚的最佳时刻吧。
酸菜白肉
酸菜白肉,也绝对是冬日中的一道绝美菜肴,
在我们楼下小饭馆吃了好几顿酸菜白肉,怎么吃都吃不腻
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寒气周身,喝上一口热乎的,才能给凛冬续命。
锅子是冬日美食的绝佳之选。
不管是火锅、砂锅还是铁锅,一旦端上桌,点上火,身上的寒意已经驱散大半了。
酸菜,源自东北,深受北方百姓所爱。
想起小时候,物资匮乏,冬天的蔬菜贵的堪比黄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冬储大白菜,这习惯甚至延续到今时。
当酸菜遇到锅子,更是将它酸、脆、爽、滑的综合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半锅清水肉汤,一层胡椒面儿,一把葱花,铺底的酸菜,点缀上几片白肉。
待食材在固体酒精的作用下,开始逐渐加热到冒泡,沸腾,酸香混合着胡椒的辛麻开始弥散。
这时候可以先来上一碗汤,暖暖身子。
接着夹上一筷子酸菜和粉丝,舀上一勺汤,再配上几片白肉,配着米饭,开造!
这浅浅一锅汤,是不够的我吃的,中间必须让服务员再续上一次。
依然是白汤、胡椒、葱花,加入后不要着急吃,还得焦急得等着开锅,然后多煮一会,榨干酸菜的每一分滋味。
菜越来越少,一勺千翻万滚的汤同样可以混合着干掉一整碗米饭,那浓厚的味道甚至超越了酸菜和白肉本身。
三碗米饭下肚,最后留下锅底那口汤溜溜缝,酸的让我龇牙咧嘴,但好生过瘾!
一锅酸菜白肉,何惧凛冽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