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吃了几十粒维D,这几件事比催吐重要!
孩子偷吃了几十粒维D,这几件事比催吐重要!
“医生,我的娃偷吃了整整2板维生素D,24粒啊,要给他催吐吗?还是去洗胃?”
线上问诊时常收到孩子误服维生素D的咨询,有1-3岁的宝宝,也有10岁的大童。好奇、好吃、无聊……都可能是孩子偷吃的原因。
咱们别着急训斥或催吐,建议这么做:
1、判断误服的剂量:误服了几天的量?如误服瓶装滴剂,可根据开封时间、目前余量来推算。
2、观察孩子的表现:是否出现维生素D中毒的急性症状?(详见下文)怀疑中毒或存在令家长担忧的情况,请就医,别盲目催吐。(当心误吸风险)
3、停服维生素D:根据误服剂量,停服维生素D一段时间。
注:本文中的维生素D“单位”,指的是国际单位(IU)。
孩子偷吃一整盒/瓶维生素D会怎样?
先说结论,如果孩子吃的是单纯的维生素D,无论单次吃掉一盒维生素D胶囊,还是一瓶维生素D滴剂,通常都不会出现严重后果。
市面上常见的维生素D剂量:
胶囊:一盒最多是60粒,如果每粒400单位,总量为2.4万单位。
滴剂:一瓶最多100滴,如果每滴600单位,总量是6万单位。
据文献报道和统计,维生素D中毒病例的摄入剂量通常都在20万单位或以上。所以,即使孩子一下子把一盒子/一瓶子维生素D吃完,出现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报道中有1名3月龄的亚裔男婴,其家长更换维生素D产品的品牌后,没注意到剂量的不同,原来每天400单位的摄入量,骤增为每天1.2万单位,连续误服20天后才发现,但没有出现临床异常症状,后续检查血钙、血磷、25-羟维生素D 均正常,甲状旁腺激素偏低,但没有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当然,这位小宝宝后续得停服维生素D很长一段时间。)
维生素D急性中毒有哪些表现?
维生素D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脱水、疼痛、食欲不振、烦渴、便秘、嗜睡、头痛、疲倦感、血压过低、发育不良、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出现肾损伤、胰腺炎、意识不清。
另外,维生素D急性中毒症状,和体内钙水平升高、引起“高钙血症”有关(维生素D有助于身体吸收和利用钙)。高钙血症的主要表现有意识模糊、多尿、烦渴、厌食、呕吐和肌无力。而慢性中毒则可能引起肾钙沉着症、骨质矿化和疼痛。
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我们首先要观察,当下是否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未出现,可能也没必要进一步就医。
就医检查主要查的是这几项:
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尿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可事实上,如果不是持续地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D,仅是单次在有限剂量内的误食,去抽血检查的意义不大。
大多数偷吃了一盒/一瓶维生素D的孩子,后续只要保证液体摄入以促进钙在肾脏的排泄,降低肾结石风险;并且短期内避免高钙食物的摄入;以及暂停一段时间的维生素D补充,就可以了。
孩子需要进行催吐或洗胃吗?
请和医生商量后再做决定。虽然误服让家长很揪心,但我们更担心不当操作对孩子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
通常是不用洗胃的,也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催吐,不当催吐有可能导致胶囊吸入气道,务必引起重视。
维生素D要停服多久?牛奶还能喝吗?户外活动呢?
多吃了多少,就停服多久。举个例子,开头提到的3岁孩子,正常剂量为600单位/天,他误服了24粒(400单位/粒),也就是:
(400*24)/600=16,停服16天。
喝奶方面,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奶量如果不超过600ml,其实也不必停止喝奶。如果孩子本身奶量大,那么建议减少一些,避免钙含量持续摄入较多。
正常的户外活动光照,并不会导致维生素D中毒,或者中毒加重,小朋友可以正常外出。
如果孩子每天偷偷多吃1-2粒维生素D呢?
首先,长期超量摄入维生素D是非常危险的,很难追溯孩子到底超了多少、超了多久。这里只能把每天的推荐补充剂量、安全摄入上限剂量告诉大家——
每日推荐补充剂量:
0-12月龄:400单位;
1岁以上:600单位。
每日摄入上限剂量:
0-6月龄:1000单位;
6-12月龄:1500单位;
1-8岁:2500单位;
9-18岁:3000单位。
如何避免孩子误服维生素D?
如果误服事件已发生,预防再次发生尤为重要,有两个建议:
① 把维生素D放在孩子绝对拿不到的地方,如上锁的柜子、抽屉中;
② 别把维生素D当奖励,避免孩子对它有太多的渴望,更别让孩子把它当糖吃;
此外,这两个做法也有助于避免过量摄入:
① 每日固定时间、固定家长来给孩子喂维生素D,避免重复给予。
② 避免把2种或多种含有维生素D的补剂,重复喂给孩子,特别是在不清楚剂量的情况下。
| 审稿专家
王萍
卓正儿科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 参考文献
[1]胡燕琪,盛晓阳.维生素D中毒病例诊断依据分析及维生素D中毒的诊断与治疗[C]//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2]维生素D概述. UpToDate.
[3]Levita J, et al. Clinical Toxicology of Vitamin D in Pediatrics: A Review and Case Reports. Toxics. 2023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