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归葬于殷商之都安阳?
曹操为何归葬于殷商之都安阳?
2023年4月底,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帝王陵墓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主持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潘伟斌,近日接受了专访,讲述了十余年来曹操高陵考古发掘、保护和利用的故事。
十余年考古历程:从发现到确认
2006年,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时期大墓。因盗墓损失严重,为防止其继续被盗,考古队申请对此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至2009年底,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与曹操相关的文物证据,基本确定了该墓葬是曹操高陵。
2009年12月27日,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安阳市政府等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尽管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质疑声,但并不影响这一考古发现的科学结论。
900多件文物:揭秘东汉帝王丧葬制度
发掘工作结束后,考古队随即开始了对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拼对和修复出文物900多件,为研究东汉时期帝王一级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曹操高陵是目前中国经过科学发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汉魏时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所出土的文物具有标杆性作用。通过对该段历史文献研究,发现这些文物与史料记载十分吻合,使我们对东汉一朝帝王随葬的东园秘器及其组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后来洛阳曹魏大墓的最终确认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特殊身份的佐证
曹操倡导薄葬制,因此,曹操高陵中所出土的文物绝大部分都是陶器,即为了安葬曹操所烧造的明器。这些器物体型小,做工粗糙,只具象征意义,不具实用价值。
同时,该墓还出土了一批相关礼器,譬如圭、璧、陶鼎、错金大型铁镜等,表明了墓主的特殊身份。比如,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用鼎,瓦鼎十二”,而曹操高陵出土了十二个陶鼎;据《周礼》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而曹操高陵出土的圭正好是汉尺一尺二寸,符合帝王专用的大璧规格。
史料记载,曹操虽未称帝,但“挟天子而令诸侯”,地位实际是凌驾于皇帝之上。此外,曹操高陵还发现了一些曹操生前使用的器物,即所谓的“常所用”,有輴(chūn)车、白缣画卤薄、竹翣(shà)、簟、升帐、帐构,以及绛、绯色的勋带二条和华盖等,这些都是帝王才能享用的礼遇。
为何葬于安阳?“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操何以葬于安阳而非他处,这与封建制度关联很大。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行分封制,通常王朝都会将自己的宗亲分封到各处,建立众多的诸侯封地,成为贵族阶层。分封的目的是让诸侯拱卫王权。因此,每位诸侯王都承担着守土的重任,生前活动基本限定在自己的封地,死后理所当然要葬在自己的封地。
历朝历代诸侯王均是如此,故曹操也不例外。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封地邺城(今河北临漳),毗邻河南安阳。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就为自己预制寿陵,并在《终令》中明确记载了陵墓的位置。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灵柩被运回邺城,安葬于邺城附近西高穴,这是曹操生前为自己选择的墓葬位置。
说起曹操墓,就不得不谈“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命人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阳)设“疑冢七十二”,自此“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广为流传,为曹操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七十二疑冢”与宋代中后期的政治环境有关。北宋时期重文抑武,并出现了“抑曹扬刘”的倾向。自此,许多文人开始贬低曹操,赞美刘备。为嘲讽这种不良现象,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作诗道:“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遗憾的是,当时许多人并未完全理解王安石此诗的深意,却以此为据,将其诗中的“八九丘”演绎出了“七十二疑冢”之说。当时,漳河北岸的邺城周围确实有许多高大的坟丘,受此传说影响,被后来的人误认为它们就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事实上,这些都是北朝晚期的北齐贵族墓葬。
考古争议与历史还原
曹操高陵的发现,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曹操,还原历史,作出客观评价,这也是考古人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促进三国文化的发展,还能吸引公众对三国文化的持续关注。
中外考古均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争议。出现争议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映了公众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关注,以及对三国文化和考古事业的关心。公众的关注也让原来处于冷门的考古科学变成一门显学,大大推进了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争议,这让我们认识到了开展公共考古的重要性。今后,我们应争取让考古发掘工作更多地向公众开放,让公众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以促进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作为考古研究人员,要相信科学、坚持真理,努力做好科研工作,用更具说服力的科学成果来澄清各种质疑,还原真相。
(本文原载于中新社,记者李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