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一部解构主义电影的艺术魅力
《死亡诗社》:一部解构主义电影的艺术魅力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精湛的蒙太奇运用和丰富的象征隐喻,展现了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冲突,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本文将从解构主义、蒙太奇手法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影片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当我们聊起《死亡诗社》,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教育”这个关键词。整部影片以威尔顿中学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为影片主题,展现了他们在老师基廷的教导下对自由独立主义的追求与向往。
电影《死亡诗社》在叙事结构上遵循独特的解构主义,将影片的中心和结构设想为虚无。这样独特的叙事手法将电影推向了戏剧的至高点,使得影片以西方电影中常见的二律背反观来实现整部戏剧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影片的解构主义发挥到极致,获得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在《死亡诗社》中,观者更多的是看到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和传统家庭父权三者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这部影片中这些巧妙的剧作结构设计其实最重要的是基于导演对蒙太奇的精湛使用。正是导演对这部电影蒙太奇精湛的运用,使得电影《死亡诗社》在一开始的第一组戏剧段落中便开始刻画冲突,最终使得《死亡诗社》成为当年极具好评的电影。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使得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去品读导演所想阐述的主题思想。
导演在《死亡诗社》中,通过道具等视听符号来架构独具个人色彩的“象征隐喻”,在有序讲述故事的同时,添加这些细微的象征元素。无形之间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思想与思想之间产生了极具戏剧张力的矛盾与冲突。凭借自己对戏剧的独到理解,将人物放置在极具象征意义的密闭式的空间内,自然而然的彰显出导演想要传递主题思想,使得影片风格自成一格,独树一帜。使观者在观影的同时也沉浸在导演所营造出的影像世界之中,感知电影的魅力。
整部影片虽然通俗易懂,为观者讲述的也仅仅是所谓的“传统派”与“创新派”的矛盾冲突。但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仅是因为剧情结构所带来的丰富的视听体验。更是依靠着《死亡诗社》中那些深刻的哲学含义。因此这部电影仅仅观看一遍是无法深刻的感知到他其中的真正含义的。所以,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式剧作主题”“独到的蒙太奇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和观者共同来探究电影深层次背后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
一、《死亡诗社》主题体现解构主义本质:无中心、反叛与颠覆
“解构主义”在德里达几本著作(1967年发表的《论书写》、《语言与现象》、《写作与差异》以及1972年发表的《立场》和《播撒》)被这样写到:“解构主义的中心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中心没有固定的场所,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在这个非场所之中,符号在无止境地替换。”
《死亡诗社》就是典型的解构主义式影片,影片通过讲述发生在威尔顿学校的故事,来展现出经典的解构主义的本质。在这所本持着 “传统、荣誉、纪律和 卓越”的教育理念,执行军事化死板教育的“地狱”里,学生的思维都被书本与教育体系牢牢地禁锢着。但是以基丁老师为首的创新主义却出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与死板的传统教育体系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例如在影片故事发展到四分之三时,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教育下渐渐解放了自己被传统教育体系中禁锢着的思想。尼尔也是基丁老师的学生之一,他深受基丁老师思想的感染,变得自由,更有勇气,并且向父亲证明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一片段中,以自由派为首的尼尔和以传统派为首的父亲,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尼尔之死这一戏剧段落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全片最能展现“解构主义”的戏剧段落。
在解构主义中,常常重点强调“颠覆”。因此解构主义常常被专业的电影学家被附加上 “抵制规范化”“颠覆权威”以及“无中心”这三个关键词。而在这一戏剧段落中,关于解构主义的这三个关键词被全方位的展现了出来。
虽然影片在一开始便将“抵制规范化”这一主题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基丁教孩子撕书”还是“操场上课”等戏剧段落,都十分强烈的展现了“抵制规范化”这一主题。但在这一戏剧段落中,相信很多观者会认为他只展现了“颠覆权威”这一主题观点:以尼尔为首的自由主义正在与以父亲为首的传统主义的权威做强烈的对抗。这种“颠覆权威”的主题是从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也是观者最能感知到的矛盾冲突。
但除此之外,导演也从台词的角度出发,完美的阐释了影片对“颠覆权威”的主题阐述。其中父亲对尼尔说的那句:“你演的很好,但你不知道我把你送进这所学校是多么的困难,你是要学习的人,话剧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便深刻的展现出了“颠覆权威”这一主题。尼尔用行动证明了话剧也可以使自己发光,让别人看到那个发光的尼尔。人们也对尼尔的梦想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肯定。但在父亲眼中,只有这所学校所教授的课程是权威的,也是尼尔人生仅有的出路。因此在这一戏剧段落中,导演安排尼尔以死亡来对抗父亲,正是一种对权威的颠覆。此时尼尔的死亡无声胜有声的展现出导演对“颠覆权威”的理解,也十分自然的将影片主题向解构主义靠近。
二、《死亡诗社》独特的蒙太奇运用,强化尼尔的悲剧,突出影片主题
名词解释:蒙太奇这一词源于法文 “Montage”,在电影学中,蒙太奇被电影学家称为影片的剪辑组合,是影视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视听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蒙太奇通过对视听元素的组接,使影片富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也使得电影远离了冗长乏味的故事叙述,使得电影情节更具有丰厚的层次感,具有强大的视听表现力。
因此,导演在《死亡诗社》中运用了强有力的蒙太奇艺术,使得影片被覆盖上一层浓厚的电影美学艺术。以此来衬托出导演对“颠覆”的主题观念阐述。正如影片中的尼尔他从小便背负着父亲强加给他的任务——成为医生,并费劲一切的努力与精力去考到威尔顿学院。但在尼尔心中,他真正热爱的,是表演,享受的是那种酣畅淋漓的表演之后,观众对他肯定的掌声。
虽然整部影片一直未观者展现的是单线事件的镜头组接,一直向观者展示的也是学生们碎片化的学习生活。整部影片的单线叙事结束于两位学生欢乐的跳舞的这一戏剧段落上。在这段戏剧段落中,导演巧妙的利用蒙太奇手法,将两位学生所播放的音乐安排为画内背景音乐,接着我们看到尼尔激动的闯进寝室宣布自己想去演话剧的想法。这段背景音乐已经远远超过他本身烘托气氛,营造空间真实的作用了。其实我们可以说这段背景音乐正代表着此时此刻尼尔的心理活动,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而背景音乐的突然中断也正是导演在这段戏剧段落中的小心机。此时这段背景音乐更暗示着“演戏”不仅是尼尔的心之所向,更是导致尼尔悲剧的催化剂。
三、《死亡诗社》象征手法的运用重点突出“颠覆”的主题理念
在《死亡诗社》里,相信大家都很明显的感知到了许多象征隐喻的符号,如教育体制森严的富尔顿中学象征的便是传统与禁锢。在这所学院里,每个人都在遵循着自己所该遵循的规章制度,禁锢在自己的所谓的制度里。相反洞穴则代表着自由,洞穴聚会成为学生们解放自己思想的场所,大家可以在洞穴里畅所欲言,无所顾虑。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洞穴聚会让尼尔鼓起了勇气,向传统派的父亲提出理想抗议。
在《死亡诗社》中,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隐秘的存在着,那就是老师基丁。在整部影片中,基丁作为关键的存在,常常被许多电影研究者从人物造型方面出发进行分析,论述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结论即基丁是革新派的代表。但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出发,基丁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更象征着林肯。从基丁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之上时,他便引用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O Captain!Mycaptain.”,如果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是为纪念美国林肯总统被枪杀而作的。在美国人民的眼中,他们都认为“林肯是上帝派来解放美国人的”,此处导演为了展现这一象征符号,将这句台词贯穿影片始终,此时的基丁已经不再是平凡的授课老师,更是上帝派来解放学生的使者。这样巧妙的隐喻在突出影片主题的同时也十分巧妙的塑造了一个极自然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影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