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BPSD效果大比拼:最新研究揭示优劣
五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BPSD效果大比拼:最新研究揭示优劣
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是痴呆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幻觉、妄想、激越以及攻击行为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照料难度。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SGAs)是目前治疗BPSD的主要药物之一,但不同SGAs的疗效、可接受性和耐受性存在差异。近期,BMJ Mental Health期刊发表了一项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况伟宏教授团队的研究,通过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了五种常见SGAs在治疗BPSD中的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
痴呆患者中,BPSD非常常见。既往研究显示,约有12.3%至37.5%的BPSD患者被处方了SGAs。然而,不同SGAs用于治疗BPSD的疗效、可接受性以及耐受性仍然不够明确。
主要研究
该研究纳入了20项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发表于1999年至2023年之间,样本量从40到652人不等,总共涉及6374名患者。研究比较了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和依匹哌唑五种SGAs在治疗BPSD中的表现。
研究发现
在疗效方面,依匹哌唑显著优于安慰剂,同时优于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
在可接受性方面,只有阿立哌唑优于安慰剂。在耐受性方面,奥氮平显著差于安慰剂、利培酮和喹硫平,且阿立哌唑显著优于奥氮平。对于副作用结局,喹硫平在脑血管事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依匹哌唑在跌倒和过度镇静方面也显示出相对的安全性。
主要结论
- 依匹哌唑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且其发生跌倒的风险最低;
- 阿立哌唑显示出较好的可接受性,即疗效和副作用风险相对均衡;
- 奥氮平显示出较差的耐受性,其发生脑血管事件、跌倒、过度镇静和锥体外系风险相对较高;
- 利培酮有较高发生脑血管事件以及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
- 喹硫平的过度镇静风险较为突出,但其脑血管事件和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的风险最低。
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在治疗BPSD方面,没有任何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有效且安全的最优选择,每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给药。
本文原文来自BMJ Mental Health期刊,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况伟宏教授团队完成。
况伟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专注于精神药理学、神经精神疾病(抑郁和记忆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和参与自科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GCP以及联合临床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著40余篇,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主编或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