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图》背后的故事
《瑞鹤图》背后的故事
《瑞鹤图》是北宋画家宋徽宗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宋徽宗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承载着一段北宋末年的历史记忆。
靖康之变,北宋正式宣告灭亡,一代风流天子宋徽宗也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虽然在政治管理上被世人所诟病,但不得不承认,他在艺术造诣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创“瘦金书”,天骨遒美,屈铁断金。独爱花鸟,所画工笔花鸟形神兼备。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也是在宋徽宗的时期烧造的,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宋徽宗还设立翰林书画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画家,如张择端、王希孟、李唐等……
《宋徽宗画像》
宋徽宗作为皇帝显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艺术家,他的画堪称大师级别,甚至有些画超越知名画家,成为传世名画,其中《瑞鹤图》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瑞鹤图》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二年元宵节次日,在北宋都城汴梁当时正举办为期五天五夜的灯火大会。典礼刚刚结束,汴梁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一群仙鹤在宣德门上方盘旋,久久不肯离去。其中有两只仙鹤立于宫殿屋顶的两个鸱吻之上。这一幕引来皇宫内外人们仰头惊诧,驻足观看。
仙鹤伴随祥云而来,想必是国运兴盛的好兆头——宋徽宗看到此美景,于是执笔作画赋诗,留下了这幅传世经典——《瑞鹤图》。
这幅画在构图上隐去了围观人群,只在画面下端画出一部分殿顶,在缭绕的云雾之间若隐若现,营造出一处仙气飘飘的清幽之境。占据三分之二空间的天空,被徽宗处理成素雅的青绿色,既丰富了画面色彩,又衬托出了仙鹤的洁白飘逸。
几乎完全对称的正面构图,赋予画面庄严肃穆的永恒感。这在中国花鸟主题绘画中并不常见,属于徽宗在艺术上的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上也尤为精妙,画中的20只仙鹤姿态百变,各不相同,落在鸱吻上的仙鹤与天空中的仙鹤一动一静。将象征仙家祥瑞的鹤群,与象征皇权的宫宇连接在了一起。
在题跋中,徽宗用他独创的“瘦金体”记述了事件的原委,将鹤的动态、自己的心情一一写下,并赋诗一首,最后以“天下一人”为落款。
然而,与宋徽宗皇帝后半生多舛的命运一样,这幅诞生在元宵节次日寓意祥瑞的《瑞鹤图》,也曾经历生死攸关的浩劫。
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北上。北宋灭亡,《瑞鹤图》不知所踪。在元、明时期短暂出现后,它于清乾隆年间纳入皇家收藏。清朝灭亡后,《瑞鹤图》被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辗转收藏在长春伪满洲国皇宫。抗战胜利前夕,溥仪仓皇出逃仍不忘带走这件国宝。
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沈阳被苏联红军俘获,《瑞鹤图》被我军收缴,成为辽宁省博物馆今日镇馆之宝。
《瑞鹤图》虽寓意吉祥,但却不能挽救宋徽宗的命运,一个画家需要悲天悯人,体察入微,一位合格的皇帝需要高瞻远瞩,杀伐决断,故此做好画家就当不了好皇帝,也许,宋徽宗就是一个被画家耽误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