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北京亚运盛会,见证记忆中的“亚洲雄风”
回望北京亚运盛会,见证记忆中的“亚洲雄风”
1990年9月23日,这一天是北京亚运会的首日比赛,首都体育馆内,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队伍亮相在男子体操赛场。所有人期待的目光投向男子体操队中这些青涩而陌生的面孔。作为中国体操队年龄最小的队员,17岁的李小双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名声鹊起,走进人们的视野。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体育健儿们也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就在同一个场馆中,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和韩国队为争夺亚运会女团冠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鏖战。
乒乓球赛场上,一名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她就是当时只有17岁的邓亚萍。
她咄咄逼人的气势丝毫不让,在决胜盘比赛中以一人独得 2 分 的成绩,战胜了韩国选手,为中国队以 3 比 2 险胜韩国队夺冠立下汗马功。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与韩国队争夺女子团体金牌的鏖战,成为国人对邓亚萍最深刻的记忆。
在北京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表现突出,获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奖牌总数位列奖牌榜第一,金牌总数超第二名129枚。个人金牌总数前19名全是中国运动员。
亚运村,就像是一个地球村,这里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亚运村的餐厅。
亚运村餐厅可供2500人同时就餐,用餐采用自助式,每天24小时供餐。运动员餐厅为为期16天的亚运会准备了12类600多个品种的食谱,每天准备100多种菜肴。
在没有比赛日的时候,亚洲的各国和各地区运动员都愿意出来走走,感受中国文化。他们领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辉煌,在巍峨壮丽的长城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夜晚的北海公园,中外运动员在这里欢庆,感受着北京城的热情。
北京亚运会期间,这些文化上的互动,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门,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半个多月会期,6000多名境外运动员、教练员来北京比赛,报道比赛的媒体记者和观赛的外国游客接近20万人,通过各种报道了解亚运,关注北京的外国人更是数以亿计。
1990年9月23日,亚运村迎来一位贵宾,他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在村长的陪同下,萨马兰奇视察了亚运村的环境,并和运动员们一起吃饭,相互交流。
有记者问萨马兰奇,这里的设施和条件,是否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回答说,超过一流!
1990年10月,第十一届北京亚洲运动会闭幕式上,沙特阿拉伯代表团打出“谢谢你中国”的横幅,孟加拉国代表团则打出“友谊万岁”的标语。
北京的亚运会得到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有能力举办世界性的盛会。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贸中心,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
“下面我要宣布投票结果,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
2008年,中国人终于圆梦百年奥运。
2008年8月8日,天安门广场上空燃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历史足迹》。烟花组成的“大脚印”在夜空绽放,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一步步从中轴线走向鸟巢。
这条贯穿南北的路线,正是1990年亚运会开拓的一条光芒大道。正是北京亚运会,为这载入历史的恢弘时刻预留了舞台。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双奥之城。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举办。中国的土地上再次举办亚运会。而这一次,我们带着不变的热情和足够的自信举办了这一国际赛事。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梦正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