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餐叉,大大变革!探索这一不起眼餐具的惊人历史
小小餐叉,大大变革!探索这一不起眼餐具的惊人历史
餐叉,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餐具,背后竟然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从拜占庭帝国的宫廷到欧洲贵族的餐桌,从被视为魔鬼的象征到成为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餐叉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变迁。
在日常生活中,餐叉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餐具,然而它背后却藏着一段漫长而精彩的历史。从其神秘的起源到历经波折的发展历程,餐叉见证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文明的演进。
当我们拿起餐叉,或许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它是如何从遥远的过去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在11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用餐方式显得格外质朴而原始。那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阶层,吃饭大多直接用手抓食物。即便是在贵族的盛大宴会上,也主要依靠刀子来切割肉块。而此时,在遥远的拜占庭帝国,一种日后将对西方用餐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餐具——餐叉,已经悄然诞生。
一般认为叉子于十一世纪诞生于拜占庭帝国,关于其起源也有另一种说法,称希腊人很早就使用了类似于叉子的餐具。然而,在早期的岁月里,餐叉并未立即成为餐桌上的主角。相反,餐桌上的餐具主导者仍然是勺子、刀和被视为“上帝赐给人们的天然餐具”的手。在那个时代,使用叉子被视为一种颓废甚至魔鬼的行为。叉子的英文词fork源自拉丁语的“干草叉(furca)”,这一词汇的起源似乎也为叉子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作家 Sarah Coffin在她的作品Feeding Desire中推测,叉子的形象不太好可能与基督教中魔鬼的干草叉有关。总之,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叉子的使用并不多,餐叉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公元1004年,拜占庭皇帝的侄女Maria Argyra公主带着叉子远嫁到意大利威尼斯,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给当时的威尼斯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然而,威尼斯人并不能接受这种新奇的餐具。当时意大利的著名隐士和苦行僧St.Peter Damian对公主使用叉子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讽刺。他认为公主的习惯是如此奢侈,不用手指触碰食物,而是将其切成小块,再用一种特殊的双叉金器将食物捡起来,然后放进嘴里。在他看来,这是对上帝的亵渎,上帝憎恶这样的虚荣心。这段描述不仅证明了公主当时使用的是二齿叉,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叉子的强烈抵触情绪。上帝究竟是否憎恶不得而知,但公主使用叉子的行为确实引发了轩然大波。
七十多年后的公元1075年,又一位拜占庭公主Theodora Anna Doukaina嫁至威尼斯。她比上一位公主更大胆,明确要求在她的婚礼庆典上使用叉子。但当地教士们仍然认为这是一种虚荣、颓废、不虔诚的行为。甚至在公主因为瘟疫去世以后,还有人宣称这是上帝对她虚荣的惩罚。在接下来的四百年里,叉子的推广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艰难。尽管有公主们的尝试,但叉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依旧不佳,其推广进展缓慢得如同蜗牛爬行。
直到十五世纪,随着商贸沟通的日益频繁,欧洲迎来了更多的精制糖。人们开始热衷于各种蜜饯和甜品,而触碰这些食物后,手又不好清洗。在这种实用性需求的推动下,叉子才又零星地被使用起来。渐渐地,叉子的实用性终于打败了人们心里的芥蒂,它开始在意大利被接受。
一百年后,意大利贵妇Catherine de'Medici远嫁未来的法国国王亨利二世时将二齿叉带到法国,这一事件成为了餐叉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十六世纪的法国,政治文化被宗派暴力所撕裂。Catherine利用大型公共节日展示君主制的权力,食物也是她策略中的一部分。她带来的食物以及独特的饮食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叉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餐叉的普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法国,虽然贵族们开始逐渐接受餐叉,但在平民百姓中,餐叉仍然是一种陌生的餐具。直到17世纪,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逐渐变迁,餐叉才开始在法国的各个阶层中慢慢普及开来。
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其他国家,餐叉的传播也在缓慢进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餐叉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习惯以及社会观念密切相关。在一些国家,餐叉被视为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在另一些国家,人们仍然对它持怀疑态度。但无论如何,餐叉已经开始在欧洲大陆上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叉子的使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意识到二齿叉的局限性。二齿叉虽然可以叉起食物,但却难以叉住食物碎片,食物很容易掉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对叉子进行改进。于是,二齿增加到四齿,并将叉子前端设计得微微弯曲,这样食物就不会轻易掉下来。
但具体是谁发现二齿叉不够用,四齿的更好使,说法不一。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国王邀请贵客时认为多增加齿会更方便扭转,吃意大利面更容易;也有说法是波旁王朝宫廷内侍Gennaro Spadaccini比较刺穿食物和收集食物所需的齿数后设计了四齿叉。无论哪种解释,都表明是因为四齿叉更加便于进食,叉子的齿数才得以增多。
人们也试过用五齿等更多齿数的叉子,但经过多次实践后,发现人的嘴承受不了那么多金属。于是,四齿叉成为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并在后来一直被保留下来。现在,在只需要叉食物的场景中,除了四齿叉,还有三齿叉、二齿叉。相比四齿叉,二齿叉和三齿叉能更容易地刺穿食物,所以在水果等不太容易有碎渣、只对刺穿食物有需求的使用场景下,二齿叉和三齿叉仍然在发挥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场景越来越细分,叉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种多样:牡蛎叉、龙虾叉、沙拉叉、甲鱼叉、浆果叉、生菜叉、沙丁鱼叉、泡菜叉、鱼叉和糕点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叉子满足了人们在各种特定用餐场景下的需求。但不论花样多少,日常生活中,四齿叉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而且,因为fork一词几乎已经与四齿叉绑定,杂志《餐具评论》甚至幽默地想要推广threek为三齿叉名字、twok为二齿叉名字,以便更好地区分不同齿数的叉子。
英国历史学家比·威尔逊说:“在西方,最礼貌的进餐方式是使用叉子。用叉子显得礼貌,是因为它不像刀那么暴力,又不像勺子那样孩子气、那样凌乱。无论是吃鱼、土豆泥还是豆类和蛋糕,都可以使用叉子。19和20世纪西方餐桌礼仪的基本规则是:如果有疑问,就用叉子。”最早叉子有四个齿、三个齿,但大部分是两个齿的。采用两个齿主要是出于对用途的考虑。两个齿最适合在切肉时把它们固定住。三个或更多齿更适合把叉子当作勺子来用的时候——把食物从盘子送到口中。
在西方,叉子原来只指一种农具,直到15世纪中叶,它才跟食物发生关系。1611年,莎士比亚时代的作家和旅行家托马斯·科里埃特推出一部巨著,名字叫《科里埃特的蠢举》,他在书中对最初在意大利看到的餐用叉子大加赞赏。直到17世纪,人们仍然认为叉子毫无用处,用手比用叉子显得更阳刚。欧洲人中唯一的例外是意大利人,他们在中世纪意识到勺和刀都不适用于吃意大利面。他们给传统的木叉加上了第二、第三个齿。1700年左右,叉子才像勺子一样成为基本的餐具,刚好在那时,西方社会开始用盘子而非碗盛放食物。
在餐桌上,放在勺子旁边的是刀,通常刀头是圆的,而且很钝。这种设计也是源自皇室的命令。1637年,一位客人用刀尖剔牙令红衣主教黎塞留感到十分不快,他命令把刀子都弄钝。1669年,路易十四把这个要求写进了法律,禁止刀匠制作锋利的餐刀。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开始了,食物的制作和享用环境也发生巨变。公用盘装肉的终结意味着肉可以在厨房里而不是在餐桌上切开、分好。刀仍然是用最好的金属制作的,但它们在餐桌上是财富的象征,而不是为了实用。
跟刀相比,勺子显得很温和,是给幼儿用的,但它也被管制过。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后,在文化上做了广泛的变革,银勺子一夜之间有了新的形状,变得简单朴素,勺柄上完全没有装饰。这些勺子都很重,据说是为了储藏银子,政府经常收缴银子用于国防,把银子做成餐具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防止被收缴。
从功能上说,勺子用于帮助人们把食物送到嘴中。1960年,珍·古道尔发现黑猩猩把草叶做成勺子状,以方便它们吃白蚁。很久以前,人们把贝壳绑在木棍上,用来进食太稀而无法用手指的食物。有一种勺从一种特定的工具变成了万能用具:茶匙。茶匙17世纪下半叶问世于英国,用于给茶加奶,把奶、糖和茶搅匀。它是有钱人家里的餐具,后来传遍世界各地,只有法国人还是用更小的咖啡匙。但其他地方都被茶匙占领了,哪怕那里的人们并不饮茶。从19世纪起,茶匙成了美国人餐具的一部分。茶匙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基本功能上说,它其实不是茶匙,而是糖匙,喝咖啡的人跟饮茶的人一样需要加糖。其次,茶匙满足了对小餐具的需求,比18世纪的大汤勺或甜品勺小,但又不像法国的咖啡匙那样小。美国的茶匙比英国的大,但也适合人的口腔的大小。茶匙的用处千千万,所以它们才会经常找不到。可以用来量胡椒粉,用来尝尝正在做的菜。还有许多可以用茶匙来吃的东西,如蛋糊或梨。
餐叉从一个被视为颓废甚至魔鬼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了现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餐具。它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今社会,餐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文明、优雅的用餐方式。无论是在高档餐厅还是家庭餐桌上,餐叉都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见证着人们的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