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除了死亡,其他都是小事:你所谓的失败,真的存在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除了死亡,其他都是小事:你所谓的失败,真的存在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02477497572392985

"除了真正的死亡外,其他所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失败,都仅仅是源于我们内心认为这是失败。"这句话引发了作者对失败本质的深入思考。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文章探讨了失败的认知过程、意义赋予以及如何建立强大的内心。

心理学层面:失败是如何在我们心中定义的?

失败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时,如果我们对这个目标赋予了极大的情感价值,并且将未能实现目标视为自身能力或价值的不足,就会产生"失败感"。这种情感价值的赋予是关键因素,因为当我们对某个目标赋予了极大的情感价值时,那么这个目标的失败就会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此外,每个人在做事前都会有一个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失败后内心的挫败感,本质上是源于对自己失去控制感、失去希望的恐惧。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判断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和感受,而非客观事实。因此,失败感的形成不仅涉及目标的未达成,还包括我们对目标的情感投入、对自身能力的质疑,以及我们如何解读这种经历。

失败具有相对性。正如古人所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失败的暂时性和相对性,提醒我们不要将暂时的挫折误认为是绝对的失败,因为看似的失败可能蕴含着未来的机遇。现实中许多失败并不是绝对的、不可逆的,它们更多的是暂时的挫折。

而我们选择如何看待这些挫折,以及是否赋予它们"失败"的标签,决定了它们在我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每个人对挫折的解读和标签化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经历、性格、价值观等因素。有些人可能会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有些人则可能会感到沮丧和绝望。失败的意义是什么,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哲学层面:失败的意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生活是没有先验意义的,而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换句话说,某个事件是不是“失败”,其实取决于我们如何为它赋予意义。比如,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人类注定是自由的。” 他认为,我们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很多事,但我们能控制如何赋予这些事情意义。

因此,“失败”并不是某种外部客观的评判,而是我们在自由中为其赋予的情感和意义。这个想法也可以和斯多葛学派的观点联系起来。斯多葛哲学强调,对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我们要保持淡然和从容。而我们真正能控制的,是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反应。一个人在面临挫折时,是否把它看作失败,是其内心的选择。当我们不再害怕失败、或者不再把某个事件看作“失败”时,它对我们的影响也会相应地减弱。

“除了真正的死亡外,其他所有失败都是源于我们内心的认定”这个说法,其实揭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意识到失败的相对性。死亡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终点,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物理事实。但在人生的旅程中,其他的大部分“失败”——比如失恋了、失去某次机会、在某个目标上未能如愿——从某种角度来看,都是一种主观构建。我们有机会去重新诠释它们,把它们视为学习、成长或者重新调整方向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失败。

《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当阿Q面临屈辱或失败时,他往往通过扭曲事实或者自我安慰来为自己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比如对着失败说“我也不过如此”。这种方式使得他不必正视自己的无力和失败,但也因此失去了改进和改变的动力。

“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它的好处是让人在短期内可以减少心理痛苦,避免内在的深刻失望和无力感。但它的代价是,长期来看,人们可能因为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失败而陷入一种停滞,无法进步或有所改变。阿Q之所以受到讽刺,正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直面自己的处境,最终无法逃脱他的困境。

接纳失败与成长心态

接纳(acceptance)是情绪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面对令人痛苦的情境时。接纳自己的失败,意味着承认现实的不足,允许自己体验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言:“真正的疗愈来自于面对内心深处的阴影”。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它来自于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会把失败看作是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无法弥补的缺陷。成长心态并不意味着否认失败,而是意味着承认失败,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因此,真正的面对失败并不是像阿Q那样用精神胜利法来掩盖失败,而是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理解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学习。

我们要有 “面对失败的勇气”

承认失败和“精神胜利法”之间的区别在于真实与虚假。尼采曾提出“勇敢地面对生命的全部”,他认为人们只有正视生活的所有,包括痛苦、失败和不幸,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这是一种对真实的热爱,不因失败而回避事实,也不因恐惧而扭曲现实。

人生是荒谬的,人是局限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荒谬,人类最有力的反应就是不妥协的真实。《西西弗神话》就讲述了人类不断与命运抗争,尽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这些失败所展现出的意志和勇气才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失败、面对失败,以及如何更好地迎来成功?如何让自己的内核强大,达到不为外界所动,内心永远不倒的境界?

首先,第一个人的观点强调了失败的主观性,认为大多数失败其实是我们对情境的认知,而不是绝对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试图从心理上减少对失败的恐惧,以鼓励我们不要被失败的标签所束缚。而第二个人的观点则批评了“精神胜利法”,认为面对失败时逃避现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反而使我们失去改进的机会。

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完全相互排斥,而是反映了应对失败的两种可能的态度:重塑失败的意义与正视失败的现实。在面对失败时,我们既不能过于依赖自我安慰而逃避改变的责任,也不能因失败而陷入自我批判,无法自拔。最理想的做法是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失败的意义是动态的:失败可以被看作是一次失误,也可以被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失败的意义是由我们赋予的,而不是由结果本身决定的。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解读和面对这个结果。失败的一个积极解读方式是将它视为一次检验和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成长。

承认现实,保持行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寻找出路。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从现实中获得信息,努力去改进自己。在这里,失败是行动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承认失败的存在,意味着为改进打开了一扇门。

如何让自己的内核强大?

强大的内心需要一个稳固的价值体系。如果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例如对他人的善意、诚实、独立等),那么外在的挑战和诱惑就很难让我们失去方向。同时,接受人生的无常。

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对内心的强大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强调要认识到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内心的平静来自于对这些不可控事物的接受,以及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比如,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看法、无法完全掌握外界的环境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动。

内心强大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感到恐惧或失败,而是意味着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够稳固地站立,并从中不断成长。这种状态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来逐步建立。

故吾将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在无始无终的永恒里,人类将度过安然无梦的一生。 但在神明视线的死角下,仍有人想要做梦。 人类有人类的底蕴,我们不是滤清「神选者」后剩余的残渣。 从世界之外,我们取得否定世界的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