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美国全景纵深之二:中美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的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美国全景纵深之二:中美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的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6968804998/299809864

本文将从地理气候特点、耕地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产品贸易情况以及粮食安全战略等多个维度,对中美两国的农业发展进行全面对比分析。


整体地理和气候特点

美国国土自东部大西洋到西部太平洋,绵延4500公里,北邻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国土总面积达900万平方公里(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位列世界第三。

美国地表形态丰富,有森林、沙漠、山脉、高原以及肥沃的平原。如其在美国地形图中所示,东西两边是高地,中间是一片大平原。美国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落基山脉,山脉覆盖了美国四分之一的面积。中部地带流淌着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还有它们的大小支流,主导着中间的低地,北面是五大湖,中央低地平原地区占其总面积的近一半。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美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美国气候在大盆地为干旱气候,在西南部为沙漠气候,在加利福尼亚沿海为地中海气候,在俄勒冈和华盛顿沿海为海洋气候。位于北美大陆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主要是亚北极气候,其南部边缘为海洋性气候,北部为极地气候。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国,属热带气候。

美国的极端天气并不少见,也给美国带来很多自然灾害的挑战。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容易发生飓风,龙卷风经常发生在被称为龙卷风巷的Midwpoop地区。美国的龙卷风数量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要多。大平原不间断的平坦草原也导致了世界上一些最极端的气候波动。气温会迅速上升或下降,风向可能极端,热浪或北极气团的流动经常不间断地穿过平原。

中美耕地资源对比

美国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耕地面积28亿多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8.01%,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7%,其耕地和牧地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0%左右。而且美国约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方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内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国土资源为美国成为全球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和中国对比。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从可耕地面积看,中国耕地面积约20.27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2.5%,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由于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6.16倍,且美国的耕地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中央大平原区域,便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耕作条件极为便利。

中美农业生产特点对比

经营方式对比:不同的地貌特点造成了两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差别。美国农业的经营主体是家庭农场。截止2017年,美国家庭农场总数约为205万个,这些农场耕种的农地面积约占全美国农地总面积的81%,提供了约占全美国83%的谷物类农产品,其销售额约占全美国农业销售额的77%,平均每个家庭农场耕种的土地高达2700亩。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看,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有520万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占比高达25%,高中学历以下农民仅占7%。在中国的农业生产者中,传统农民占据绝大多数。中国农业经营户有20743万户,中国家庭农业经营户实际耕地面积不足7亩。从农业就业人员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以2017年为例,中国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为3.15亿人,仅有8%的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机械化、科技化程度对比:美国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从数量上看,目前美国每千公顷土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已超过30台。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美国高新技术不断与机械技术结合,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生产出具有高超性能的精准农业机械。如今,美国已形成完善的农业机械化体系,使农业生产各项作业全部采用了机械,并在一些部门出现了自动化和工厂化生产。得益于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比如说自1950年以来,美国玉米产量(每英亩吨数)增长了超过360%。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但与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技术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

成本对比:美国由于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其规模优势明显,成本相对较低。中国每亩小麦的总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是984.30元,美国是317.09元;中国每亩玉米的总成本是1083.72元,美国是694.43元;中国每亩大豆的总成本是674.71元,美国是487.35元,分别比美国高出667.21元、389.29元、187.36元。中国最主要的作物稻谷,成本也比美国高出20.8%。中国农业生产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还是物质及服务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国。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逐渐失去价格优势。

GDP和从业人员占比:中国农业GDP占比7%,而农业人口占比仍高达23%;美国农业GDP占比约为0.84%,农业人口占比仅为2%。

美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

由于美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总产出不断增长,而人口增长率却很低,因此美国国内对于食品的需求增长低于总产出的增长,因此美国必须通过占领国际市场来消化庞大的国内农业产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主要出口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牛肉、猪肉、家禽肉、乳制品等。自2008年以来,美国农产品整体出口份额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大约占总共生产的20%左右。

美国农产品出口价值在2022财年达到峰值,然后在2023年下降。2023年的总出口价值为1,787亿美元,比2022年减少了170亿美元。

美国政府一直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签署各种自由贸易协议等措施,为美国农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促进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同时,美国农业部也建立了很多鼓励和扶持农业出口项目来帮助和促进美国农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在各大区域和不同的国家达成了不同的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经济框架和贸易协定:

比如说美国和台湾将根据“21世纪贸易倡议”达成的协议开始进行贸易谈判。台湾在2021年进口了38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

比如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2020年7月由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所取代,使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按价值计算)几乎增加了四倍。


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在2023财年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价值的64%。其中对中国的出口额最高,达到337亿美元。

但从近五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趋势来看。2020-2022年进口金额暴增了三倍,但从2023年开始下滑。比2022年降低了100亿美金左右。美国2023年农产品整体出口额的下降,很大程度跟对中国的出口额减少有关。比如说玉米和大豆,中国降低了从美国进口的,增加了从巴西的进口。

为什么会有先增后降的趋势呢?2020年1月15日,美国与中国签署了一份名为“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该协议于2020年2月14日生效。根据该协议,中国同意在2020年和2021年累计购买至少8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后,第一阶段谈判的成果体现在这份协议里,其中包含美国降低关税,中国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金额等内容。所以2020-2022对美农产品采购的暴增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履行该协议的承诺。但新一阶段的谈判博弈开始后,中国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又分散了进口来源。接下来我们看看在粮食安全领域中美双方的考虑和行动。



中美的粮食安全顾虑

根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的报告,中国大约拥有38.4万英亩的美国农业土地。其中,价值近20亿美元的19.5万英亩由85位中国投资者拥有,这些投资者可能是个人、公司或政府。另外,价值2.35亿美元的18.9万英亩由62家具有中国股东的美国公司拥有。

中国投资者在美国拥有土地数量的增加,也引起了一些美国国内的担忧。美国国会在2022年通过《促进农业保障与安全》(Promoting Agriculture Safeguards and Security Act,PASS)法案,这项法案禁止中国等美国的敌对国家收购及投资美国的农地和农产品企业。2023年10月17日,阿肯色州命令先正达在两年内出售该州160英亩的农田,因为该公司大股东为中国公司。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美国农业团体和国会立法者对外国土地所有权的审查日益严格。除了农地收购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隐患外,中国对美国农业技术的窃取更是一大问题。有人指出,中国企业不只在美国收购农地,这些企业也会收购、窃取美国技术。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对美国农业的兴趣:通过海外投资加强粮食安全》评估了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对美国的农业投资背后的动机及其美国投资的主要领域,并警告说,中国对美国农业部门的投资和进一步整合可能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带来风险。

但其实,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外国投资者拥有大约4000万英亩的美国农田,其中中国投资者仅占外国持有土地的1%。旦中国人对美国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很集中,绝大多数在中国企业收购的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和1名亿万富翁投资者(陈天桥)手中。

美国一方面担心中国资本对其农业产业的渗透,会影响美国的粮食安全。另外一方面,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如果两国针锋相对,中国减少对美国的粮食进口,也会损害美国农业产业的利益。所以也有不同的势力在拉扯,有政客想拿中美关系做文章,也有想争取更多农产品贸易利益的。

不同于美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则面临其他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大国、粮食进口大国、粮食消费大国。近年来,中国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但近20年来,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口粮自给率达98%以上,谷物基本自给,但是大豆自给率只有15%,油料自给率不足30%。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美国又是主要大豆出口国,而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安全风险陡然增加。

大豆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品种,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强。与小麦、玉米和大米进口实施配额管理不同,我国大豆市场对进口大豆完全开放,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引发国内大豆市场波动。而且,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也没有掌握大豆定价权,大豆市场及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更容易受到大豆市场波动的冲击。从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对农业进行一定的贸易壁垒、补贴等保护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也在积极通过对海外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提高对农业各产业链环节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控度。

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以来,农业对外投资总量不断增长,跨国纵横向一体化的整合也成为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经营的基本方式。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9年的涉农海外并购多达690亿美元。尤其是万州国际(原名双汇国际)收购美国肉业巨头Smithfield 、中粮集团收购荷兰尼德拉和中国香港来宝集团、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屡创农业行业的海外并购之最。 中国农业企业跨国并购阵营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大额并购对象大多数仍集中在荷兰、美国、瑞士、澳大利亚、西班牙等美欧发达国家。

从两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攻防角度来说,美国警惕度一直很高,严防死守,除了Smithfield,中国也没有收购过其他大的美国农业公司。刚多买点地,就被法案禁止了。中国没捞到什么好处,还进口了这么多美国粮食。不得不佩服美国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手腕。不管怎么样,中美两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底线意识都很清晰,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