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肌肤护理全攻略:从清洁到保湿,四大问题一文详解
油性肌肤护理全攻略:从清洁到保湿,四大问题一文详解
夏天来临,油性皮肤在闷热潮湿的天气下,常常面临出油、毛孔粗大等困扰,尤其是T字部位的油光问题更为严重。本文将针对油性皮肤进行详细讲解,帮助你了解其成因及特点,并通过挑选适合的保养品与正确的保养程序,有效改善油光、毛孔粗大等问题。
一、如何判断自己的肤质?
想简单确认自己的肤质,可以在晚上洗完脸后不使用任何保养品,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观察自己的肌肤状况。
- 干性肤质:脸部没有分泌太多油脂,甚至脸颊感觉有点干燥、紧绷
- 中性肤质:脸部感觉舒适,无局部紧绷或出油现象
- 混合性肤质:脸部感受不一致,T字部位出油较明显,但脸颊感觉较干
- 油性肤质:T字部位与脸颊都有明显出油
二、油性皮肤的成因及特点
油性皮肤在台湾是很常见的肤质类型,其主要特征是皮脂分泌旺盛,容易出现满面油光的状况,以T字部位最为明显。由于油性皮肤局部角质可能较厚,感觉不平滑且油腻,若老废角质堆积没有适当处理,会更容易造成毛孔堵塞,进而生成粉刺与痘痘。
此外,毛孔粗大、鼻子容易有黑头粉刺、表皮暗沉不光滑,也是油性皮肤常见的困扰。若处理不慎,还可能对个人外观与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油性皮肤容易出油的5大原因
皮脂分泌的多少,与皮脂腺的活动有关。当皮脂分泌过多时,容易引发油性皮肤典型的临床症状,如脂漏性皮肤炎与痤疮等。以下是导致油性皮肤出油的主要原因:
- 皮脂腺活跃度高:油性皮肤的皮脂腺分泌过多,这是基因和荷尔蒙影响所致。这些因素使得皮脂腺产生的皮脂量,比中性或干性皮肤更多。
- 荷尔蒙变化: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对皮脂分泌有直接影响。青春期、月经周期、怀孕以及更年期等阶段,荷尔蒙的波动可能导致皮脂腺活动增加,进而增加皮肤出油的程度。
- 遗传因素:遗传也可能使某些人更容易成为油性皮肤。如果家族中有人有油性皮肤,后代可能也会受到类似影响。
-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因素,如高溫、濕度、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等,可能刺激皮脂腺更活躍,增加皮膚出油的頻率和量。
- 生活方式和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压力过大、饮食不均衡或过量食用油腻食物,也可能促进皮脂分泌增加。
油性皮肤容易“毛孔粗大”的原因
由于油性皮肤的皮脂腺活跃度高,分泌过多的皮脂,使得毛孔内的油脂堆积增多。这些过多的皮脂、角质细胞和杂质会堵塞毛孔,周围的皮肤可能会因此扩张,使其看起来更大。长期的油性皮肤状态,还可能导致皮肤弹性降低,使得毛孔难以收缩回原来的大小,令人困扰。
在了解油性皮肤与毛孔粗大的成因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应该如何进行保养。
三、油性皮肤保养5大原则
油性皮肤保养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皮脂分泌,同时保持肌肤水分平衡,以避免毛孔粗大。通过适当的清洁、控油、保湿和特定成分的使用,能有效改善肌肤状态,使肌肤看起来清爽细致。以下是油性皮肤的保养原则:
1. 早晚清洁
专家建议,平时夏日出油量大,若肌肤感到出油不舒服,可以用水冲洗脸部,或用“无添加湿纸巾”擦拭,适度带走油脂即可。每天早晚都要洗脸,可选择氨基酸界面活性剂的清洁产品,能够温和清洁,去除多余的油脂和污垢,防止毛孔堵塞。同时应避免使用含有强烈去脂成分的清洁产品,如SLS(Sodium Lauryl Sulfate)和SLES(Sodium Laureth Sulfate),因为过度清洁会使皮肤失去必要的保湿屏障,让肌肤感到紧绷,反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
2. 肌肤保湿
很多人都在想:已经很油了,皮肤哪还需要保湿?但你可能不知道,油脂虽然能保留皮肤中已有的水分,但并不会添加任何额外的水分,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帮助保湿,但不能补水。因此,可以使用轻薄好吸收的“保湿乳液或凝霜”,进行补水保湿。
3. 定期去角质
油性皮肤需要定期去角质。油性皮肤因油脂分泌旺盛,毛囊分泌的油脂若堆积在毛孔,会更容易形成粉刺与痘痘,因此定期去角质,对毛孔、毛囊的健康都有所帮助。专家建议定期(每周1~2次)使用含有“水杨酸”或“果酸”的精华液,或使用温和的磨砂产品,将有助于油性皮肤减少角质堆积,改善毛孔粗大的问题,特别是T字部位可加强使用。
4. 维持良好生活习惯
- 规律的作息:规律作息可以保持内分泌平衡,减少因为荷尔蒙波动引起的皮脂分泌增加,这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 均衡饮食:应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引发皮脂腺过度活跃。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C、E和锌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坚果等,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 养成运动习惯: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新陈代谢,也可以减少皮肤出油问题。建议每周进行3次,每次30分钟。
5. 避免接触刺激源
- 避免使用刺激成分的产品:酒精、香精或MI/MCI等较刺激的防腐剂,容易刺激皮肤,可能促使分泌更多油脂。
- 维持居家整洁:寝具或生活用品如枕套、毛巾等应定期清洗与更换,保持清洁,避免细菌滋生造成皮肤疾病。
- 使用适中的水温:洗脸洗澡时,应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因为热水会破坏油性皮肤皮肤表面的保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
四、油性皮肤保养5步驟
正确的保养顺序,能够提高产品的效果,以下是油性皮肤的保养步骤:
1. 清洁
可使用温和的“氨基酸洁面产品”来清洁皮肤,去除油脂和污垢。早晚各一次,正确的洗脸方式如下:
- 步骤1:使用温冷水将全脸打湿。
- 步骤2:挤出适量的洗面乳置于掌上,并加水揉搓起泡。
- 步骤3:以画圈方式,将泡沫缓慢地由上往下;顺着额头、眼窝、太阳穴、鼻梁、脸颊、鼻翼、唇周、下巴等部位打圈按摩,以彻底清除脸部污垢。(特别是T字部位额头、鼻子、下巴需加强清洁)
- 步骤4:同样使用温冷水,将脸上的污垢泡沫冲洗干净。
- 步骤5:用干净毛巾或面纸轻按脸部将水吸干。
- 步骤6:擦上保养品,协助脸部肌肤有效锁水。
2. 化妆水
化妆水可以初步提供表皮保湿与软化角质、调整皮肤pH等作用,让后续保养成分更好吸收。在洗完脸后,使用含有控油和保湿成分的化妆水,可以帮助皮肤先做初步的调理。
3. 精华液
选择质地轻薄、含有控油成分的精华液,针对性解决毛孔粗大和油脂过多问题,可取适量精华液于手掌心,轻轻拍打于脸部和颈部,避開眼部周围。可以用指腹轻轻按摩帮助吸收,但不要用力拉扯皮肤。
4. 乳液/凝霜
如果肌肤缺水,油脂分泌反而会更旺盛,导致“外油内干”的状况,因此还是需要乳液、凝霜来补充肌肤的水分。
- 乳液:选择质地轻薄、无油配方的乳液。这样的乳液可以迅速被皮肤吸收,不会增加皮肤的油腻感,同时提供必要的保湿效果。
- 凝霜:凝霜是另一个适合油性皮肤的选择,尤其是含有透明质酸(玻尿酸)的凝霜。这類产品具有保湿效果,但不会使皮肤感觉油膩。
油性肌肤族群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夏天,都可以利用乳液或凝霜,于洗澡后擦拭,若觉得太湿或太干,再适量调整用量即可。
5. 防晒
白天一定要使用清爽控油的防晒产品,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选择SPF 30以上,且具有广谱防护功能的防晒霜,并在流汗擦拭后补充涂抹。
五、4种改善油性皮肤保养品的选择
定期使用去角质、控油收斂的產品,可促進角質更新代謝,不只可以淨化毛孔、提升肌膚觸感,更可增加後續保養的吸收效果。
(一)磨砂膏怎么挑?
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去角质磨砂膏,主要是由不同质地加上具有摩擦效果的细小颗粒所组合而成。若厚角质层可选择较大颗粒,敏感肌肤则应选择细小柔和的颗粒。并注意选择含有保湿成分或舒缓成分的磨砂膏,有助于在去除角质的同时保护皮肤。
(二)酸类产品的选择
适合选择能控油和清洁毛孔的酸类成分,如水杨酸或苦杏仁酸,有助于治疗粉刺和调节皮脂分泌,建议从低浓度开始,逐步增加使用频率和浓度,以减少刺激性。研发师Amber建议,以下这两种酸类最适合油性肌肤使用:
- 水杨酸:具有畅通毛孔、促进角质更新代谢的作用,适合对抗痘痘,同时能减少皮脂分泌。
- 苦杏仁酸:有助于调理角质,减少毛孔堵塞和控油,特别适合油性肌肤的人使用。
推荐丰杰生医【18%杏仁酸焕肤精华】,一周使用至少2~3次,能平衡油脂分泌,控油、抗痘效果显著。
(三)控油产品的选择
油性肌肤,建议可以挑选不含油脂的控油凝胶或精华液。这些控油成分有助于平衡肌肤油脂分泌,例如:茶树、金缕梅、烟酰胺(B3)、Zinc PCA(含锌活性物)、Epi-On等控油成分的产品,有助于调节皮脂。其中B3可以很好地维持肌肤健康,根据研究指出,使用含有Niacinamide(B3)的保养品有助于平衡肌肤油脂分泌,并可以间接减少痘痘生成。
上妆后,若想使妆感持久不泛油光,可选择有添加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氧化锌(Zinc Oxide)、高岭土(Kaolin)、淀粉(Starch)、氮化硼(Boron Nitride)、二氧化硅(Silica)等有吸油效果的粉体,不仅可提供哑光效果,还可吸附部分油脂。
(四)保湿产品的选择
可以选择含有玻尿酸、氨基酸、甜菜碱、神经酰胺B3、甘油等成分的产品。维持肌肤水分有助于稳定肌肤状态。推荐丰杰生医【舒敏调理精华】,蕴含玻尿酸、烟酰胺B3,可增强肌肤抵抗力!
六、油性肌肤保养常见问题Q&A
Q1. 油性肌肤能用乳液吗?
当然可以,但尽量避免使用厚重滋润质地,以及选择有添加控油成分的产品。使用质地清爽的凝霜也是很好的选择。
Q2. 油性肌肤可以用卸妆油吗?
当然可以,但使用后建议以洗面乳彻底清洁,以免残留油脂堵塞毛孔。
Q3. 脸容易出油,多洗脸可以去除油脂吗?
很多人误以为多洗脸能让皮肤保持清爽、减少油脂,但事实上过度清洁,反而会促使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来保护表皮。一般最适当的洗脸次数应该是早晚各一次,即使在炎热季节下也顶多视状况再多洗一次,且洗脸后应该适度补充保湿与防晒产品,以维持皮肤良好的油水平衡。
Q4. 为什么流汗后感觉脸特别油?
脸部分泌皮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表皮水分的散失,因此,当夏天大量出汗皮肤感觉缺水的时候就会分泌更多的油脂,导致皮肤感到油膩。
Q5. 脸部出油严重还可以怎么做?
除了前面提到的保养须知,平时适当地使用吸油面纸,将脸上多余的皮脂轻轻按压去除,不要过度用力擦拭或搓揉,或者使用适量具有吸油效果的粉饼或蜜粉,都是很好的选择。
丰杰生医的18%杏仁酸焕肤精华
已经看到这里了,却还是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保养品不知所措?那么就试试丰杰生医的18%杏仁酸焕肤精华吧。除了对代谢老废角质以及平衡油脂分泌有帮助之外,又具有通暢調理毛孔的效果,绝对是帮你解決油光滿面的煩惱首選!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18%杏仁酸焕肤精华的信息,欢迎随时咨询FJ丰杰生医的专业保养品研发师,从产品选择到使用方法,我们都能提供一对一专业、有效的建议,为你推荐最适合的保养方案。
关于丰杰生医
始于天然,真正有感
丰杰生医是台湾MIT品牌,由专业营养师与研发师携手打造,致力于研发天然植萃保健与保养品。我们坚持品质安心 | 专业安心 | 购物安心三大承诺,用心打造每一款产品,严选纯淨配方,屏除433项不必要的添加物,以大自然的纯淨力量,让你在面对生活的變化與挑戰時,都能以最健康、自在的狀態迎接每一天。
参考文献:
- Oily skin: an overview.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2;25(5):227-35. doi: 10.1159/000338978. Epub 2012 Jun 20.
- Facial radiance influences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affective impressions of faces.Int J Cosmet Sci. 2021 Apr; 43(2): 144–157.
- Sebum output as a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size of facial pores.Br J Dermatol. 2006 Nov;155(5):890-4. doi: 10.1111/j.1365-2133.2006.07465.x.
- Aging in the sebaceous gland.Front Cell Dev Biol. 2022; 10: 909694.
- Skin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A review.Chem Phys Lipids. 2021 May:236:105055. doi: 10.1016/j.chemphyslip.2021.105055. Epub 2021 Feb 6.
- Mechanisms of androgen induction of sebocyte differentiation.Dermatology. 1998;196(1):43-6. doi: 10.1159/000017864.
- Acne and Rosacea.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7 Jan; 7(Suppl 1): 43–52.
-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Facial Pores in Women and Factors Involved in Age-related Changes in Pore Shape.Murakami, M., Kawamura, A., Jie, G., and Tanno, O. (2006).
- Oily Skin: A review of Treatment Options.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7 Aug; 10(8): 49–55.
- Ultraviolet B irradiation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cultured sebocytes.J Dermatol. 2013 Dec;40(12):993-7. doi: 10.1111/1346-8138.12330. Epub 2013 Dec 4.
- Clinical efficacy of a cosmetic formulation with vitamin B3 for the treatment of oily skin.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Ciências Biofarmacêuticas Biomed Biopharm Res., 2021; 18(2):108-118
- Acne – therapeutic challenges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 dermatologist and a cosmetologist.Postepy Dermatol Alergol. 2021 Feb; 38(1):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