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周末投稿容易被拒!这篇论文告诉你投稿真的要挑黄道吉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周末投稿容易被拒!这篇论文告诉你投稿真的要挑黄道吉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mediecogroup.com/group/posts/gp_LPaNUPnf/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人喜欢为人生大事挑选个“黄道吉日”,这种传统听起来似乎有点像老一辈的迷信。但你别不相信,那些整日泡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也是“迷信”仪式的忠实拥趸者。毕竟,《自然》杂志就曾多次分享过实验室里那些与“好运”挂钩的有趣故事。事实上,在科研圈子里,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不少科研人员似乎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小迷信习惯。从携带特定的幸运物品到执行一套固定的准备仪式,这些行为背后的“好运”故事层出不穷。

看来,不论是生活中的大喜日子还是科研的关键时刻,人们总是愿意抓住一点额外的“运气”,让事情更加顺风顺水。

投稿顶刊也有黄道吉日:周二投Nature更容易接收

尽管听起来并不是十分靠谱,但是一项发表在Scientometrics上的研究表明,在周二投稿Nature,被录用的概率最高。

看到这篇论文的第一眼,小编仿佛瞥见了一条通往学术巅峰的捷径:只要掌握每周二向《自然》投稿的“秘诀”,似乎院士的梦想也触手可及。不过,让我们从这个美好的幻想中回到现实,认真探讨一下这篇论文究竟是如何得出这样一个看似迷信的结论的。

实际上,作者采用了严谨的方法论,通过定制开发的网络抓取工具,系统地收集了来自Nature、Cell、PLOS ONE和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这四本顶尖期刊的投稿接收日期数据。

研究者们收集了从2001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近18万篇学术论文的数据,在剔除了编辑名单、社论、勘误及其表格等非研究性文章后,对剩余的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模式:在一周中的不同日子投稿,确实可能影响到论文被接收的概率。

具体来说,分析结果显示:

  • 星期二是向Physica A和Nature投稿的最佳时机,分别有17.7%和18.4%的接收率。
  • 对于希望向PLOS ONE投稿的研究人员来说,星期三可能是最幸运的一天,这一天提交的论文有18.5%的接收率。
  • 如果目标是Cell,那么星期一和星期二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两天的接收概率相对较高。

看到这里,想必有些小伙伴已经开始犹豫今天是否要投稿《自然》,想着推迟到下周二,说不定能提升一下自己的“中奖概率”,心里也美滋滋的。不过,让我们冷静一下,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虽然研究确实显示在一周中的某些日子提交论文被期刊接受的概率略高一些,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大。只要是在工作日提交,论文被接受的概率之间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选择周二、周三还是其他工作日提交,并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除非你想不开,周末还要加班去投稿。

周末投稿的负面效应

虽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加班已然是家常便饭,但认真负责地说,周末并不适宜投稿。

在上述论文中,研究者还提到了周末投稿的负面影响,即周末投稿的论文被接受的比例最小。对此,他们也进行了解释,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在周末休息,投稿少了,被接收的自然也就少了,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周末还加班码字的学霸君信服。

对于大家的疑惑,另一篇论文或许给出了答案。

2016年4月,期刊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选择周三投稿的论文数最多,周二投稿的论文被接受率更高,但周末投稿最可能被拒稿”。

同样还是大规模的数据统计,研究人员统计了596篇论文中投稿的时间,以及论文接受的情况,毕竟只有知道了投稿和拒稿的情况,才能更加客观地阐述啥时候更适合投稿。

结果显示,周二的拒稿率最低,而周六和周日的拒稿概率则显著升高,周末投稿的负面效应再次显现!

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释:

  1. 研究人员的精力与稿件质量:周末投稿的研究人员通常在工作日需要兼顾实验和论文撰写,这样的忙碌生活不仅消耗大量精力,还可能导致没有足够时间反复修改和完善论文。结果是,这些匆忙提交的手稿可能存在质量上的欠缺,为被拒稿埋下了伏笔。

  2. 编辑和审稿人的心情因素:另一方面,编辑和审稿人在决定论文命运时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毕竟,没有人愿意在周末加班处理稿件,心情不佳的情况下,拒稿的可能性自然更大。这种情绪因素可能无意中影响了审稿的严格程度。

除了这些关于“一周的不同时间投稿影响稿件接受率”的研究,聪明的科研人员还从股市找到了科研人员选择投稿日期背后的内在逻辑,用实例告诉了我们一把什么叫做“科研如炒股”,股市的月末效应同样激励着科研人员们。

何为“股市的月末效应”?具体而言,月末效应被定义为月末前后的高回报,即“一个月最后一天和下个月前几天的股票收益激增”。

一篇发表于2020年的论文从科研人员投稿的行为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科研人员们更倾向于每个月的第一天投稿。

具体的繁琐过程就不一一赘述了,简而言之,在一个月的30天里(也可能不是30天),科研人员们最喜欢的投稿日期是每个月的第一天。这一天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魔力”,让许多科研人相信,只要在这天投稿,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仿佛投稿必中。不管每个月的1号是周中还是周末,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科研人员们就是扎堆,而这样的扎堆效应仅仅出现在每个月的第一天。

而它的前一天,就失去了大家的宠爱,科研人员们并不是很喜欢在月末最后一天投出自己的稿子。

一来二去,着实有一种股民看衰月末股市内味了~

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大家认为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的开始,科研人员在这天投稿则表明自己有了新的开始,可以接受这个月随之而来的其他挑战。

最后,研究人员也谈到,“由于本研究的非实验性质,无法建立因果关系,只能很谨慎地将我们的发现命名为月末效应”,这样的免责声明,让人不禁捧腹。

不过,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谁又不希望,自己艰辛的科研生活有个新的开始,在黄道吉日投出论文,屡投屡中呢?

本文原文来自mediecogroup.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