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金投资:净值增长与实际收益的迷局(下篇)
透视基金投资:净值增长与实际收益的迷局(下篇)
在基金投资领域,投资者常常会发现基金净值的增长与自己实际获得的收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类型基金的表现又有何不同?本文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为您揭示基金投资中净值增长与实际收益之间的迷局。
偏股混合基金
偏股混合是主动权益基金的一部分,在该系列的第二篇《5-8%的收益率:基金投资的困境与出路》介绍了偏股混合的历史业绩、超额收益来源和当下面临的困境,第三篇《透视基金投资:净值增长与实际收益的迷局(上篇)》以价值和成长风格为代表的鲍无可和杨锐文为例,引出了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行为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本节选取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成分中,主份额成立满一年的产品作为研究样本,基于2013至2023年近11年的年报数据,探讨基金净值增长与投资者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2013至2023年期间,基金经理实现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0.06%,而投资者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4.58%,行为差异导致的年化收益损失约为5.24%。
损失收益5.24%这一绝对数值在中国主要基金资产中处于较高水平(在本篇文章最后给出),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的行为
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模式常形成一种相互强化的循环,这在2015年和2020年表现尤为明显。当基金业绩上涨时,基金公司往往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优异业绩并大量发行新基金。这种策略引导了投资者的追涨情绪,促使他们在高位大量买入基金。然而,当市场出现调整时,投资者因承受跌幅而恐慌,常在低位选择赎回,最终导致“高买低卖”的结果,严重损害实际收益。长期来看,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也损害了主动权益基金的市场声誉。
(2)偏股混合基金的波动率
下图统计了近11年偏股混合基金的波动率区间与平均损失收益率的关系,具体来看,随着基金波动率的上升,其平均损失收益率也相应增大,表明较高的波动率通常伴随着更大的投资损失风险,大多数投资者无法驾驭高波动率资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两个极端波动率区间的样本代表性存在一定局限。波动率小于10%和大于40%的基金样本数量均不足20只,相对于整体样本量偏少,这会影响统计结果的的可信度。
(3)基民的“损失厌恶”:上涨的恐慌与收益差距
下图展示了偏股混合基金年度收益率区间对应的损失年化收益率情况。具体来看,在年度收益率处于-20%至+20%之间时,即熊市和震荡市,基民的损失约为年化2%。此阶段,基民的收益与偏股混合基金整体表现相差不大,有时甚至能够超过指数收益。对此,简单的“躺平装死”或及时止损的策略即可有效应对。
然而,当单年度涨幅超过20%时,即股市进入技术性牛市后,投资者与指数的收益差距开始明显拉大,损失年化收益率高达约10%。
这一现象表明,基民对下跌的耐受力较强,反而因股市上涨带来的波动而感到不安,担心收益回吐,因而选择过早离场。这样的行为模式与投资者常用来评价基金经理的“跟跌不跟涨”如出一辙,只不过此时,主语换成了自己——我们成为了评价中的那个人。
从经济心理学的视角看,这种行为符合“损失厌恶”定律,即投资者对收益损失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收益增加的敏感程度。
近年来,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日益低迷,我对此深有体会。在《亏损三年的心路历程》中,我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投资经历,以及在其中所犯的诸多错误,比如盲目追高、被自媒体观点裹挟、缺乏对中国基金资产的全景认知,将权益投资视为唯一出路,错失了许多更为稳健的机会。然而,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才逐渐从这些错误中走出,并坚持在投资道路上前行。
股票ETF和沪深300
在2013至2023年期间,股票ETF实现的年化收益率约为5.77%,而投资者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为2.19%,行为差异导致的年化收益损失约为3.50%。
在2013至2023年期间,沪深300ETF实现的年化收益率约为5.28%,而投资者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为3.53%,行为差异导致的年化收益损失约为1.69%。
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损失年化收益率相对较低,仅约3%。这主要得益于指数基金数量较少且运作策略透明,尤其是宽基指数,因其稳定性和持久性被视为“投资不死鸟”,自然获得投资者的信赖。有经验的投资者通常能据此制定并严格执行完善的投资策略。
相比之下,主动权益基金的数量繁多,策略差异显著,普通投资者在选择时往往需要依赖基金经理的声誉。然而,当一只主动基金表现优异时,往往已经处于高位,投资者在此时入场,未来收益通常难以令人满意。这凸显了主动基金投资中策略选择和时机把握的复杂性。
纯债基金
在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5-8%的收益率:基金投资的困境与出路介绍了债券基金的主要分类和收益来源,本节选取纯债基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纯债基金净值增长与投资者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
在2013至2023年期间,基金经理实现的年化收益率约为4.29%,而投资者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为3.48%,行为差异导致的年化收益损失仅为0.78%。
纯债基金的损失年化收益率仅为0.78%,在中国主要基金资产中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其低波动特性,波动率仅为2.87%,收益相对稳定;二是机构投资者的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底,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85.4%,相比个人投资者决策更为理性,从而有效降低了因非理性行为导致的收益损失。这两方面的优势共同促成了纯债基金在收益损失方面的优异表现。
主要基金资产的利润对比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通常从净值增长和规模增长评估基金的成功,前者体现投资能力,后者影响收入。然而,对投资者而言,基金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为持有人创造可观收益。只有给投资者赚钱的目标,基民才能真正感受到投资的获得感。
下图是2013-2024年中报,中国主要基金资产为投资者创造的利润情况对比。
从分年度利润来看,纯债基金和一级债基每年都能为投资者带来正收益,区别仅在于收益的高低;二级债基因少量投资(低于20%)股票,受个别年份股市大幅下跌影响,偶有亏损,但整体损失较小。
相比之下,偏股混合基金、股票ETF和沪深300ETF等股票类资产波动较大,其亏损和盈利年份基本一致。然而,这些基金创造利润的多少,与投资者的持有总规模密切相关(规模如下图)。以近两年半为例,偏股混合基金亏损约1.3万亿元,股票ETF亏损约4477亿元。在股票类资产中,主动权益基金由于规模较大,波及范围更广,投资者对他的亏损表现更加不满,相较之下,ETF因透明性和低费用率成为投资者口中的“香饽饽”。
过去十一年半,经历了三轮牛熊市,各类主要基金资产累计创造的利润和增速表现显示,债券类资产稳居前列,包括纯债基金、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相比之下,股票类资产的表现排名稍逊。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尽管股票类资产在短期内可能有更高的收益,但其高波动特性容易拉低长期复利效果。
这些数据共同印证了一个关键结论:在长期投资中,低回撤(波动)是实现复利增长的核心因素。债券类资产凭借其稳健的收益表现和低波动特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长期回报潜力,凸显了控制风险的重要性。
常见基金资产波动率与收益损失
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5-8%的收益率:基金投资的困境与出路》中,我们基于基金资产的实际净值增长数据,介绍了不同基金类型的收益与风险(年化收益率-年化波动率)的分布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直观的风险收益权衡视角。
本节的数据则使用基金资产的净值增长率和投资者实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基金资产波动率与投资者收益损失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随着各类基金资产波动率的上升,其损失年化收益率也随之增大。这表明,高波动类基金产品难以被大多数投资者有效驾驭。
行业基金是高波动高收益的典型代表,牛市期间表现突出,是“最靓的仔”。其损失年化收益率约为7%,尽管年化收益超过10%,但投资者实际收益仅约2%,位于图中的右上角区域,显示出收益在波动中大幅折损。
偏股混合基金、股票ETF和宽基指数的波动率相近,但指数基金因数量较少且策略透明,损失年化收益率(约3%)显著低于偏股混合基金(约5%),投资者实际收益率约为5%,整体处于图中的中间位置。
债券基金则属于低波动低收益产品,其损失收益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投资者能获得约4%的稳定收益,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者的优质选择,位于图中的左下角区域。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基金实际收益和风险息息相关,高波动虽带来潜在高收益,但也显著增加了实际收益折损的可能性;而低波动产品则在长期投资中更易为投资者提供稳定回报。
昨日(2024年12月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低收益率水平反映了无风险收益率的进一步下降,对投资者未来的收益预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债券资产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可能在2%左右,显著低于前几年水平。这意味着传统的低风险投资难以满足投资者对回报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想要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更主动地承担合理风险。
二级债基作为结合股票和债券投资的资产类别,过往波动相对较低,更容易被投资者长期持有。经过几轮牛熊市的检验,尽管其风险水平低于股票类资产,但投资者的年化收益却与股票类资产相近。相比高波动的股票类资产,二级债基在平衡风险与收益方面表现出色,是投资者值得重点考虑的配置选项。
结语
通过《透视基金投资:净值增长与实际收益的迷局》上、下两篇文章,统计并分析了中国主要基金资产的投资者收益、行为损失收益以及基金资产创造的利润,试图揭示投资者行为、基金管理人行为以及基金资产波动率对投资收益的综合影响。
本系列文章至此已探讨了股市回报的来源、宽基指数的预期收益率,以及中国主要基金资产的表现与超额收益的来源及风险。本篇则进一步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基金管理人行为和基金资产波动率对投资收益的综合影响。
有了这些铺垫,本系列最后一篇将聚焦于资产配置(投资计划),这是决定投资组合整体预期收益和波动率的关键。
风险提示:本文的观点和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记录个人在投资方面的成长,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