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让教育更有温度
共情的力量:让教育更有温度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在教育管理中,共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什么是共情?
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认为,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重新建立连接,这也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共情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一:帮助一个因家庭变故而变得胆小怕事的学生
一位教师注意到一个由姑姑陪同来的满眼忧伤、目光怯怯的小男孩。通过与姑姑的沟通,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少言寡语。于是,教师频繁地去他寝室聊天,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最终帮助这个学生逐渐融入集体,变得开朗自信。
案例二:处理学生违规使用监测心率手表的事件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一名女生违规使用监测心率的手表。教师通过阅读《共情的力量》一书,反思自己当时的做法,认识到应该先倾听学生的解释,了解实情后再做处理,这样可以避免误会,让学生更加信服。
案例三:纠正学生不良站姿
一名学生在形体礼仪课上总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认识到良好的仪态对他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最终成功帮助他改正了不良习惯。
案例四: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
两个项目的学生因小事儿发生冲突。教师通过提供支持和建议,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方案,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共情需要具备的能力
倾听和理解: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即使不能接受,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
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展示出关心和理解,并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指责他们。
提供支持和建议:当孩子面临挑战或困难时,他们需要支持和建议,你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策略,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结语
共情,让世界多了包容、理解和认同,也让我们的未来更加温暖和美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再三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世上最无效的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他们的冲动、易怒和敏感,但我们仍然可以给予他们陪伴、共情和无条件的爱,与他们携手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