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工轿、玉琮王、阿育王塔...浙江博物馆“10件镇馆之宝”有多奇?
万工轿、玉琮王、阿育王塔...浙江博物馆“10件镇馆之宝”有多奇?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占地约5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馆内共有1个通史基本陈列、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其中,“浙江一万年”通史馆拥有2000余件文物,而十大镇馆之宝更是馆内的精华所在。
双鸟纹象牙碟形器
名称:双鸟纹象牙碟形器(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出土地点:河姆渡遗址
出土时间:1977年
所属年代:河姆渡文化二期,距今约7000-5300年
尺寸:长16.6厘米、残宽5.9(或6.3)厘米、厚1.2厘米
这件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虽不显张扬,却蕴藏着近7000年的深厚历史。它出土于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呈碟形,材质为象牙。整件蝶形器雕刻在象牙上,除了正面用阴线雕刻出的图案外,背面还有纵横的凸棱。正面图案中心为一组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的太阳纹,外围周边刻着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对称刻有一对长着钩喙的鸟,昂首望天,仿佛在引吭啼鸣,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似浴火而舞。关于双鸟纹象牙碟形器的文化寓意,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大多数观点认为这表现了史前先民对太阳及鸟的崇敬。也让我们得以窥见河姆渡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玉琮王
玉琮[cóng],绝对是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重中之重,其数量极为庞大,古朴的造型和独特的花纹让它们的特征非常显著,可以说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在这样多的玉琮中,有一件,被封为王。
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玉琮王”。
玉琮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它形体远大于同一时期的其它玉琮,显得格外有气势。粗看或许只能感觉到它的古朴气息,若是细看,便能发现,它的纹饰也极为繁复。在它的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
朱金木雕宁波花轿
“万工轿”,全名朱金木雕宁波花轿,建造于清代,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被列为浙博最受观众喜爱的展品之一,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
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因制造时曾耗费超过一万个工时,故称“万工轿”。可以称得上是花轿界的天花板了。
所谓的朱金木雕,指的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它的特色是“三分雕,七分漆”。木雕表面在髹(xiū,意思是把漆涂在器物上)漆后,需要经过反复数遍的砂磨,让器物看上去十分润泽鲜亮。局部的雕饰处,一般都用金髹,且用的是纯金,上面不再罩漆。换句话说,为什么这顶轿子如此金碧辉煌,因为上面的装饰用的是真的金子。据说,制作这顶万工轿,共用了十两黄金。这种工艺主要产自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时期,宁波一带的朱金木雕已普遍运用于寺庙的木建筑装饰。明清时期,朱金木雕开始用于民间婚事,特别是在嫁妆家具上。过去,富裕人家的攀比,婚嫁排场是直观的体现。
朱金木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元代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长16.2CM宽6.5CM高9.1CM
国家一级文物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船形砚滴形制模仿瓯江篷船,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男女二人形象,他们席地而坐,呈交谈状。仓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一着蓑衣艄公作取笠帽状。船舱下部中空,可盛水,舟首处留有一小孔,作注水之用。器身内外施釉,色青绿亮泽,底无釉,露火石红胎。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作为文房用品,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展示了龙泉窑青瓷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五代)。2001 年出土于雷峰塔遗址。相传古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供养释迦真身舍利。这件阿育王塔通体呈纯银质地,外表局部被镶嵌上鎏金,由塔顶、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塔顶盖四角耸立四根蕉叶状山花,在上面以众多画面表现了佛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等佛传故事。中间的塔刹,有五重相轮。塔身的四面用透雕手法刻画了四幅佛本生故事,分别是“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在塔身四角还各站立着一只金翅鸟。塔中还藏有一个小金瓶,内有舍利11粒。这座阿育王塔虽经历了千年的洗礼,但依然完好无损,熠熠生辉。
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
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白象塔当年一次性出土了四十二身北宋彩泥造像,形态毕肖,敷彩描金,极具绚烂之美,是宋塑的典范之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泥塑彩绘观音立像。
该像通高64厘米,形态毕肖,敷彩描金,极具绚烂之美。塑像头微颔,面相长圆,长眉细目,点画睛珠,直鼻窄翼,樱桃小口,点画朱唇。下颌丰满,双耳下垂。颈部细长,划有肉纹,项饰璎珞。顶梳高髻,发丝整齐,缀饰璎珞。这尊彩塑菩萨立像不仅充分体现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是宋塑的典范之作,泥塑中的极品。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剑主为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之子,是一把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宝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yuè wáng zhū jī yú shì jiàn)为铜质,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茎绕丝质缠缑。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
“剑主”越王者旨於睗,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勾践之子鼫与。在他在位的6年(前464——前459年)中,冶师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
此剑完整无缺,亮泽如新,寒芒泠泠,虽历二千四百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剑刃极薄,异常犀利,吹毛可断,加上剑鞘齐全,缠缑完整。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可谓绝无仅有,实为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该卷是黄公望晚年扛鼎之作,长卷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图卷原长约746厘米,600多年来在历代流传中饱经沧桑,险遭火殉,颇富传奇色彩。清代初年该图由吴正志传给其子吴洪浴,吴洪浴十分宝爱,临死前将此画卷投于火中焚以为殉,幸被其侄抢出,但前段已被烧焦。后割去火后残剩的前段,长51.4厘米,取名为《剩山图》。
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吴湖帆征集。《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笔墨上更多地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别具一格。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伎乐铜屋模型
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三进深。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下有四阶。屋顶、后墙及四阶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
伎乐铜屋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模型虽然未必能够准确反映民间住屋的具体形制,但通过它多少能获得一些当时建筑的信息。
“彩凤鸣岐”七弦琴
琴体为松山木所制,鹿角灰胎,漆灰较厚,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朱漆为修补色)。琴背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纹,琴面断纹隐约可见。龙池上方刻有“彩凤鸣岐”琴名,下方为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不仅制作精良,而且音色绝佳,被誉为“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其音质松透、悠扬,犹如钟磬金石之声,在古琴界有着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