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如果从1939年就开足马力进行军工生产,二战结局会被改写吗?
德国如果从1939年就开足马力进行军工生产,二战结局会被改写吗?
纳粹德国的装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曾表示,如果德国从一开始就实行战时经济,本可以在1942年就达到1944年的生产水平。那么,如果德国从1939年就开足马力进行军工生产,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二战的结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假设性问题。
工人短缺问题
首先,为了在1939年就获得更大的战争产量,德国需要更多的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然而,当时由于德国军队大量征召士兵,许多熟练工人已经穿上军装加入了军队。
即使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德国也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单纯依靠延长工作时间来加大生产,所带来的提升幅度也是有限的。即使将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至12小时(相当于996工作制),每名工人的工作时间也不过是提升了50%,但随着工作时长的延长,工作效率必然会降低,最终产能的提升幅度肯定无法达到50%。
女性劳动力的利用
有人可能会认为,德国女性在战争中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是一大潜在劳动力资源。但实际上,当时德国女性已经尽可能地参与了德国经济,主要是在农业方面做出贡献。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量男性脱离农业加入军队,而女人们则在家抚养孩子,饲养牛羊,种植土豆、甜菜、萝卜等。与美国不同,德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无法像美国那样让大量女性直接参与到战争中。
如果把德国女性从田间转移到工厂中,那么谁来为德国人提供食物呢?总不能寄希望于美国为他们运来午餐肉罐头。
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其次,德国在1944年的高产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德国在1939年就将所有的军工生产设施全天候运转,那么它的生产产能将会越来越弱,永远无法达到1944年的峰值。要想获得产出,首先需要进行投资。从1935年到1940年代初期,德国人不得不先将财富投入到生产本身,比如兴建工厂、购置设备等,然后才能进行生产活动。1942年之后德国军工产能的增长实际是德国早期进行投资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在1944年,德国面临的形势空前严峻,斯佩尔这才下令释放德国几乎全部的战略材料储备,以使产量激增。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如果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946年,随着所有材料储备的耗尽,德国的生产能力将急剧下降。所以说,假如德国在1939年就开足全部马力进行生产,那只会极大削弱德国军工的持续产出能力,并且很快用尽钢铁,煤炭等战略储备,那将是一种纯粹竭泽而渔的做法,只会让失败来得更快。
扩大军工生产能力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1939年扩大军工生产能力的意义。在1941年6月之前,军工产量的增加只会导致徒增大量库存的武器装备,对野战部队来说,这只会浪费资源,而不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德国在战争初期的低产能其实是有意为之,因为一直到巴巴罗萨之前,德国军队并没有那么巨大的装备需求。实际上,用最低的消耗达成战略目的才是最富智慧的做法。就好比你玩斗地主的时候,对方出了一张3,正常情况下,你会把王炸丢出去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德国军队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入侵法国,都没有出现人员或者装备上的不足。也就是说,当时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其实是和需求相匹配甚至超过需求的。德国准备好的军火还没有怎么消耗,法国战役就结束了。这就导致法国投降后,德国的军工生产进入了低迷期,因为前线军队根本不需要弥补设备和弹药的消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1942年12月之后,随着东部前线的战事不断超出预期,德国的军工生产才开始发力,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爆发期。
所说说,德国在战争之初选择不把战争机器全面开启,主要还是因为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德国军队得到更多的装备能做什么呢?从历史上看,德国军队在1939年至1941年的战斗表现十分亮眼,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遭受基本设备和弹药短缺的困扰。也许,如果他们的弹药产量更高,他们将拥有更多更强的火力,但这对整体战局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前期该赢下来的战役德国都打赢了。
至于入侵苏联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限制带来的交通问题以及人员的匮乏,而并不是设备短缺。
总体而言,在战争期间,德国军队并没有遭到特别严重的装备短缺困境,德国在苏联的失败,也并不能归咎于军工生产能力,他们不缺物资,缺的是将物资运送到前线的能力。假设德国将一部分提升的产能用来生产运输汽车,在不能有效改善苏联糟糕的近乎原生态的公路条件的情况下,单靠汽车想把前线需要的物资运过去难度还是很大的。更为关键的是,汽车运行需要汽油,德国人从哪里把这些汽油变出来呢?铁路的话就更糟糕了,因为苏联铺设的铁轨全都是宽轨,德国的火车在苏联根本没法运行。
如果德国真的在1939年就全力运转,最终只会导致成千上万的飞机和坦克停放在停车场,尽管如果能把它们投送到东部战场上将会大有帮助,但是该怎么把它们运过去呢?因此,当时德国与其考虑如何压榨本国军工生产能力,远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上面。比如说不要把那么多熟练的产业工人征召进军队、改善腐败低效的管理体系、高效整合占领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改进和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
结语
总之,德国要想打赢苏联,就意味着其必须在所有历史节点上都要做出最有利和最正确的选择,这种概率显然太低了,一般都只会出现在小说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必须想方设法阻止美国的参战。否则,德国人最终会发现,美国人在柏林头上扔下了一颗名叫小男孩的奇怪炸弹,伴随着一声巨响和蘑菇云的升起,游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