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可生吃的“菌中燕窝”
金耳:可生吃的“菌中燕窝”
谈及金耳,绝大多数人可能闻所未闻,但其“亲戚”——银耳,一定是家喻户晓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又名黄金木耳、黄耳、脑耳、胶耳等,是耳包革科、耳包革属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四川、云南、陕西、山西、贵州、西藏等地,以滇西北及西藏东南部多产。多生长于夏、秋季,在海拔1800-3200米范围内生长较多,常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的壳斗科、桦木科等阔叶树朽木上[1-2]。金耳子实体整体呈韧胶质,形状呈不规则脑状至纯分叶状,基部狭窄,长度近10 cm,厚达4-8 cm,新鲜时颜色为黄色至橙红色,干时肉桂色或金黄色,金耳便是依据其子实体的颜色而得名[3]。
图1 享誉“菌中燕窝”美称的金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耳被誉为“稀世珍物”,营养价值历来与人参、鹿茸齐名,古代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备受历代皇帝的青睐,也被列入国宴的珍稀食材,素有“植物燕窝”、“美容圣品”之称。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唐代《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宋代《政和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对金耳药用功效有所记载,中医认为金耳:药性温和,味甘,能化痰、止咳、定喘、调气、平肝阳,有“补益身心”、“转弱为强”、“延年益寿”之功效。
从“吃货”这一角度看,在外观上,金耳与其“亲戚”银耳的区别体现在颜色上,前者呈金黄色,后者显银白色,但探究其“内在特性”,金耳的滋补营养价值优于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类,不仅含有更多的胶质成分,而且泡开后有桂花香味,是一种理想的高级筵宴佳肴和保健佳品。经检测,膳食纤维和粗多糖是金耳的主要成分,是金耳物理特性的所在,含量占干重的53%;其粗蛋白含量为9.2%(干重),含有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其中甜味氨基酸的含量高达4.4785 g/100 g(干重),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为41.5%,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达4.9746 g/100 g(干重),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为46.09%;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率为48.94%,均高于FAO/WHO的标准;且含有磷、锰、铁、钾、镁、钙等微量元素,而且金耳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超过2000 µg/100g(干重),其中维生素B1含量为610 µg/100g(干重),由此可见,金耳是一种具备高膳食纤维、高多糖、高维生素B1特性的大型食药用菌[4]。
图2 人工驯化金耳栽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前,研究人员针对其栽培环境的控制,包括对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的设置,金耳已基本实现人工驯化,大多数消费人群也可以享用这可口鲜美的“菌中燕窝”[5]。金耳的吃法多样,不仅可以制作成脍炙人口的糖水,作为涮火锅、熬鸡汤的配料都是极佳,此外,其也是“刺身届”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将金耳用开水烫煮30秒,切厚片、摆盘,搭配以酱油、芥末食用口感更甚。一片金耳蘸少许酱料,入口Q弹,满口菌香,令人垂涎。
图3 金耳刺身(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一荤一素一菇”的新食品理念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金耳这一可生吃的“菌中燕窝”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