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制定指南:原则与案例分析
OKR制定指南:原则与案例分析
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法)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广受关注的热门概念。从理论层面来看,OKR由明确的目标(O)和支撑该目标实现的关键结果(KR)组成,看似简单易懂。然而,在实际制定过程中,许多企业和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制定出有效且可行的OKR,深入掌握相关制定规则至关重要,这是充分发挥OKR管理效能的基础。
在OKR制定流程中,目标(O)由关键结果(KR)支持,而关键结果(KR)则依托一组具体任务(To Do)来落实。制定一个有效的KR,需清晰梳理目标清单,并合理规划工作流程。例如,当目标(O)设定为“拓展线上获客通道”时,关键结果(KR)可确定为“在特定时间段内组织2次线上活动,产生15条有效的营销线索”,其中“组织线上活动”是行动,“产生15条有效营销线索”是可量化的结果;而具体任务(To Do)则涵盖确定邀请对象、活动主题、场地、流程以及嘉宾等筹备工作。
以下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OKR案例,进一步阐述OKR制定的要点与常见问题。
一、To Do类型OKR与优化后OKR对比
To Do类型OKR
- 目标(O):A产品
- 关键结果1(KR1):用户访谈,专家访谈和产品竞争分析
- 关键结果2(KR2):打造最佳的视频观看体验
- 关键结果3(KR3):提高用户对长影片的检索和观看体验
此类OKR存在明显不足。目标(O)表述过于简略,缺乏明确指向性,团队成员难以从中获取清晰的工作方向;关键结果(KR1-3)均为任务描述,未设定可量化指标,无法有效支撑目标(O)的实现。这种模糊的OKR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易导致团队行动缺乏一致性和可衡量性,难以对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准确评估。
优化后的OKR
- 目标(O):制定A系列的下一步计划,持续对影片和观众进行优化,并探索发展模式
- 关键结果1(KR1):根据客户与专业人士的访谈以及对产品的竞争分析,梳理出下一步计划,并与公司内的各个合作伙伴沟通,就各自的需求和目标达成共识 @产品同学
- 关键结果2(KR2):提高视频浏览体验,将跳出率降低XX%,用户访问时长提高XX%@研发同学
- 关键结果3(KR3):优化长剧的检索与观看体验,以长剧为突破口,在两个月内进行2次测试 @UG团队
优化后的OKR在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上有显著提升。目标(O)明确阐述了工作方向和预期成果;关键结果(KR1-3)不仅包含具体行动,还设定了可量化的衡量指标,同时明确了责任主体(通过“@”标注相关人员)。这使得团队成员能够清晰了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要求,便于协作与成果评估。
二、存在问题的OKR与优化后OKR对比
存在问题的OKR
- 目标(O):开发团队
- 关键结果1(KR1):持续扩充团队,招聘10名候选人
- 关键结果2(KR2):把核心学生的招募标准对齐
此类OKR存在诸多缺陷。目标(O)表述过于简略,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难以进行有效分解和执行;关键结果1(KR1)虽设定了招聘人数,但未说明招聘对团队或业务发展的具体作用和预期效果;关键结果2(KR2)仅描述了行为,缺乏可量化的度量标准,无法准确评估工作完成情况。
优化后的OKR
- 目标(O):引进核心人员,搭建层次分明的团队以提升招聘效能
- 关键结果1(KR1):招聘XX方向和XX方向的Leader,扩充团队 @HRBP
- 关键结果2(KR2):与一面面试官统一招聘标准,将终面通过率提升至60%
优化后的OKR在目标设定和关键结果制定上更为合理。目标(O)清晰阐述了招聘目的和预期效果;关键结果1(KR1)明确了招聘方向和团队扩充要求,并指定了责任人;关键结果2(KR2)设定了可量化的指标(终面通过率提升至60%),使招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被有效衡量。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明确了OKR制定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目标(O)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理解性,关键结果(KR)必须具备可量化的指标和明确的责任主体。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制定出有效的OKR,为企业和团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