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接近宋朝的一次
我最接近宋朝的一次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历史?文学版《清明上河图》告诉你
读历史就是读人性,历史是人性的展开。对历史的这种追问,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追问。
“宋史三部曲”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三个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进入历史横切面,阐微发幽,抽丝剥茧。
作者夏坚勇深耕宋史十余载,作品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的百态世情,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此前,由《钟山》杂志、译林出版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其宏大的历史视角、深邃的思想探索和精致的文学表达展开深入讨论。
在一遍遍翻阅史书、揭开迷雾的过程中,夏坚勇发现历史走向背后恒久的牵引之力是人性。写历史究竟写什么?就是写人性。如庆历新政,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通过广泛的史料阅读得出结论:活跃在庆历四年政坛上的那群人中,站在范仲淹等君子党对立面的王拱辰、夏竦,就政治观念而言都支持新政,只因惧怕新政人物崛起,便站到了新政的对立面——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忌妒,促成了改革的流产。同样,在《东京梦寻录》中,伴随着作者的辛辣揭露,那个上蹿下跳、唯利是图的跳梁小丑丁谓栩栩浮现于读者眼前。
历史的一幕幕是否印证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永远受制于人性“低点”的掣肘?人类历史之所以能向前走,是因为人性中更存在着善良、阳刚、正义的一面,当文天祥慷慨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笑对屠刀时,意味着在他心中,家国大义已然战胜了死亡。
“宋史三部曲”中,让夏坚勇倾注了更多情感能量的,是那些充满了“人性温度”的历史人物。如欧阳修,他反对杀害已经投降的军士,作者感叹其拥有身为才子不可或缺的悲悯情怀:“怒发冲冠和柔情似水都属于同一颗悲悯之心。”面对范仲淹,他更是毫无保留地赞赏:“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先忧后乐’的精神,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史上的千古丰碑。”
关于宋朝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北宋时期的应天南京大约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区域,而如今的南京在宋朝也没“闲着”,先是叫江宁府,后来南宋时又叫建康府,宋代著名的王安石、李清照等等都在江宁(建康)留下足迹。
重返历史现场,让枯燥的史料“活”起来,一起去“宋史三部曲”里探寻。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