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地龙鳞》,品中轴文化
听《天地龙鳞》,品中轴文化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南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城市规划的轴线,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地处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建筑气势恢宏,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与周围平缓开阔、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反差。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万宁桥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景山,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同时,天安门、端门、故宫组成的朝堂区域与位于北侧的钟鼓楼市肆区域反映出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
社稷坛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 (代表土地)和太稷 (代表谷物) 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
太庙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享殿为明代遗构,采用明清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规模空前,用料考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端门与午门、天安门及两侧内千步廊共同围合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以重门高墙形成的压抑、收缩的空间氛围,与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威仪。
天安门处于北京中轴线上,端门以南,南面被外金水河环抱,面朝天安门广场,其城台与皇城墙相连,共同构成皇城的南边界。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南、北两侧以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外金水桥及石狮子、华表等。
正阳门是明清时期一组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的城门建筑群。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先农坛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布局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天坛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其位置、规划格局与先农坛以北京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局,突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更彰显了中轴线对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作用。
北京中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将精心布置的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永定门曾为明清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重要地位,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
原永定门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现存永定门为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地标性建筑,以永定门城楼的形象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传统形式与工艺做法,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