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西安、渭南、延安、榆林是怎么做的?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西安、渭南、延安、榆林是怎么做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陕西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0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渭南、延安、榆林四市领导,介绍各自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西安: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名片
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介绍,西安市98.52%的国土面积属于黄河流域。近年来,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秦岭西安段“48峪”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2307.6公顷、河道修复613.66千米,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48.03%、68.7%、83.93%。9月份水环境质量考核中,西安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2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加快推进“八水、五河”流域治理,实施渭河、泾河等重要支流河道治理工程244.9公里,完成潏河、滈河、涝河等26条中小河流治理52.8公里,太峪河、蓝桥河等10处山洪沟治理8.2公里,累计完成水毁修复229处,渭河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浐河、灞河、沣河堤防全线贯通,西安市堤防总长度达到1303公里。
作为黄河中游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讲好“黄河故事”,积极参与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阐释、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着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协力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渭南: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核心示范区
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振鑫介绍,渭南地处黄河中游。近年来,渭南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颁布实施渭南水网规划,东涧峪、龙首坝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引汉济渭三期(渭南段)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实施。持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黄河渭河安澜得到有力保障。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最美沿黄森林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
延安:打造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延安市副市长张世保介绍,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土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黄河延安段全长169.51公里,境内有延河、清涧河、云岩河、仕望河、涺水河5条一级支流。
近年来,延安深入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退耕还林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
编制了《延安市水网建设规划》,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3.8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1.1%和20.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以上,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制定印发了《延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CO₂捕集利用、LNG提氦等一批绿色转型项目建成投产。率先在黄河流域及我国北方地区实现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延安经验”。
榆林: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介绍,近年来,榆林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榆林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73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2019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58.8%。水质大幅改善,持续巩固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2024年1-9月,榆林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榆林加快水网建设,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已开工,黄河东线马镇引水主体工程完成73%,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主体管网基本建成。实行工业、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累计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全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攻坚战,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管理全覆盖,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95%。
本文原文来自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