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留下来的东亚学生,在美国夹缝中生存
勉强留下来的东亚学生,在美国夹缝中生存
“在硅谷的华人,他们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意回国高光。”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多年前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心声。花费百万出国留学,希望能够在美国实现事业发展和自我价值,但现实却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很多人最后不过是在异国他乡沦为平庸之辈。
华人科学家,活在审查阴影下
近期,华裔女科学家吴瑛在芝加哥的自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吴瑛是著名神经科学家,生前在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任教。根据媒体报道,吴瑛教授在生前曾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调查,随后校内实验室被关闭,她也被剥夺了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这一系列的打压行为,夺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绝望之下,她选择了自杀。
吴瑛在这场“围剿”中并不是第一个受到重创的华裔科学家,也不是最后一个。根据《环球人物》的报道,吴瑛教授所在的美国西北大学在过去数十年间接受了NIH的研究经费资助。但是近年来,NIH针对华裔科学家,特别是从中国赴美的科学家或研究人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调查计划,这也就是臭名远昭的“中国行动计划”。
2018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就曾收到NIH的邮件,要求调查校内5名来自中国医学院的教职工。2019年,堪萨斯大学环境有益催化中心的陶丰副教授在家中被捕,他被指控在堪萨斯大学进行美国政府资助研究的同时,隐瞒了与一所中国大学的雇佣关系。
自从“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很多在美国大学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就成为针对的对象,他们莫名其妙就遭到联邦指控,甚至被逮捕。2023年Nature杂志的一篇报道提到,NIH发起的调查中有246名科学家遭到审查,225起案件涉及中国,导致103人被解雇和强制退休,还有一些人被禁止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申请新的NIH资助。
虽然目前该计划已经暂停,但对中国科学家、学者的监视和干扰并没有停歇。中国学者到美国做学术访问、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在入境时被关“小黑屋”已经成为常态。
尽管他们持有合法有效的签证,没有任何违法记录,依然面临被扣留盘查、强制遣返或禁止入境的风险。这些事件都揭示了华人科学家和学者在美国学术界面临的严峻局面,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为了学术研究,他们不得不在审查的阴影下工作和生活,活得小心翼翼。
竹子天花板,隐性的歧视
即使不在学术界,在商界、科技界,华人的发展也常常受到限制。在美国,亚裔平均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犯罪率低、失业率低,因此常常被称为“高成就”的模范少数族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亚裔员工通常只能就职于中低端的职位,与高级管理职位无缘。
比如在美国的科技产业,虽然有30%的员工都是亚裔,但在领导层中,亚裔只占不到15%。这一现象被称为“竹子天花板”,竹子是亚洲一种有代表性的植物,如同亚裔一样,勤奋努力攀高峰。
但是竹子天花板却笼罩在亚裔,尤其是在东亚裔头上,成为他们在职业晋升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领导管理课程教授Michael W. Morris表示,虽然东亚裔在美国的人口总数是南亚裔的1.6倍,但优秀的东亚裔高管并不常见。
Google、IBM和WeWork等知名企业曾经都迎来了南亚裔CEO,但在顶尖企业管理层中,难以看到东亚裔的身影。麻省理工学院陆冠南教授的研究团队曾开展一项研究,他们统计了2010-2017年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历任CEO,发现这些公司中平均每年有10.38名CEO是南亚裔,而东亚裔只有3.50名。
在美国的律所中,虽然有11%的受雇律师是亚裔,但是只有3%的合伙人是亚裔。如果考虑受雇律所中晋升至合伙人的比例时,亚裔族群的比例依然是最低的。这些研究都表明,竹子天花板在东亚裔职场发展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家认为东亚裔不容易成为领导,原因在于他们过于谦虚,而且东亚裔的文化背景和西方主流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实际上反映的了西方文化本位的隐性歧视。
东亚文化所强调的为人谦逊和人际和谐,在西方视角下常常被误读为缺乏自信和动力。正因如此,东亚群体的表现与公司对“leader”的期待有所出入,他们获得领导职位的机会变得更少。相比之下,南亚文化在人际交流中更鼓励自信和辩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印度裔活跃在政商科技界。
另外,东亚人常常被认为是勤奋、守规矩,虽然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但同时他们也被贴上缺乏创造力、传统死板、不善变通等负面标签。大众传媒和影视作品也常常把东亚人描绘成为书呆子、缺乏社交能力、缺乏领导力的形象,甚至一些东亚角色成为笑料或荒诞的对象。
这种固有偏见导致了东亚员工在职场中被低估,晋升机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加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歧视和排斥。现在,亚裔面临的并不是过去那些系统性的歧视,而是各种各样看不见的“潜规则”。这些隐性的歧视筑成了竹子天花板,限制了东亚裔的人职场上向上发展的机会。
在美国的高光,站在顶尖的华人
虽然留在美国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实际上,在美国顶尖学术和科技领域,走在前沿的华人并不少见。中国刻蚀机之父尹志尧曾说过,在美国半导体公司里,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大多数都是华人。这些华人不仅是普通的“打工人”,而是实打实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本人就是芯片领域的翘楚。
近年来,华裔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等四大院士中,华人院士数量高达300人,而且以每年6-15人的速度增长。在美国名校中,华裔校长的身影也屡见不鲜。比如,首位华裔校长、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吴家玮,伯克利大学首位华裔校长田长霖,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哥伦比亚大学首位华裔常务副校长周以真,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第一位华裔女校长王斐丽。去年,45岁的蒋濛也成为了拥有153年历史的公立名校普渡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
在政界,华裔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华裔女性赵小兰曾任美国第十八任交通部长,是首位两度进入美国政府内阁的华裔女性。2021年,华裔女性吴弭Michelle Wu创造历史,成为波士顿第一位民选的女市长和少数族裔市长。2023年,华裔移二代吴莉莉Lily Wu 也成为堪萨斯州威奇托市首位亚裔市长。
无论是在科技、学术还是政商领域,华人崛起的力量有目共睹。这些精英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算不上“平庸”,他们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更是华人之光。至于这些海外精英为何不愿意回国享受高光时刻,用哈佛大学教授、物理天才尹希的话来回答再好不过。这位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华裔教授,在谈及为何选择留在美国时曾说道:“这里有全球顶尖的科研设备和团队,我可以专注于学术,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资源分配而烦恼。”
对于想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尽管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让每一次坚持和努力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