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紧急警告!澳洲知名保健品爆雷!医生大吃一惊,恐致大批人瘫痪!千万别再吃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紧急警告!澳洲知名保健品爆雷!医生大吃一惊,恐致大批人瘫痪!千万别再吃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3UL0JB0534I43Y.html

在现代社会,保健品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保健品过量服用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澳大利亚一名医生因过量服用含维生素B6的保健品而致残的案例,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位医生的悲剧

76岁的玛丽·布坎南博士(Dr Mary Buchanan)曾是一名急诊科医生,站在工作一线长达40年之久。然而,退休后的她却因一种保健品严重影响了行动能力和自由。如今,她在短距离行走、上下楼梯或爬坡时都感到困难,双腿疼痛、肌肉无力且极易疲劳。

问题的根源被追溯到维生素B6。布坎南博士开始服用的一款名为“Muscleze”的镁补充剂,正是由Blackmores旗下的BioCeuticals生产,其中含有B6。这款产品是她的药剂师推荐的,用于缓解因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腿部痉挛和失眠。

服用几周后,布坎南博士的症状有所缓解,腿部抽搐减少,睡眠质量提高。但随后,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肌肉无力变得严重。

2023年3月,在连续两年服用补充剂后,布坎南博士被诊断出患有周围神经病变,原因是维生素B6中毒。检查显示,她体内的维生素B6水平是正常值的七倍,这已经损害了双腿的神经末梢。

维生素B6的危害

世界神经学联合会主席Tissa Wijeratne教授指出,目前许多健康产品中都含有过量的维生素B6,而实际上,只有因遗传或代谢异常导致缺乏的人才需要补充。他强调,“过量服用B6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病变,甚至出现瘫痪或平衡障碍等问题。”

自2020年以来,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TGA)已收到119起与维生素B6和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报告。然而,医学专家认为,这仅是“冰山一角”,很多病例并未被报告。

为了提高安全性,TGA从2022年起要求含10毫克以上B6的药品标注警告信息,但布坎南博士认为这些警告并不足够有效。她指出,“这些标签上的字太小,几乎无法阅读。”

TGA目前正在考虑一项申请,要求含5至200毫克B6的产品必须放置在药房柜台后,由药剂师销售,以防止公众随意购买。

保健品使用指南

  1. 三类维生素需谨慎

拥有27万粉丝的知名药剂师Amina Khan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警告,称有三种维生素补剂她绝对不会吃,分别是维生素软糖、复合维生素以及针对皮肤、头发和指甲的维生素养护剂。

  • 维生素软糖:这类产品通常含糖量较高,甚至可能含有其他甜味剂。长期食用不仅无法满足身体对维生素的真正需求,还可能导致糖分摄入过量,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 复合维生素:虽然看似能够一次性补充多种维生素,但实际上由于配方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其维生素含量往往并不高。此外,复合维生素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 皮肤、头发、指甲维生素养护剂:这类产品通常宣传具有生发、养护、抗老等功效。然而,实际效果往往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因过量摄入某些成分而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1. 保健品与药品混吃风险大

一些畅销的保健品,如omega-3鱼油、圣约翰草等,一旦与特定药品同时服用,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 鱼油与抗凝药物:同时服用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等。

  • 抗抑郁草药与高血压药物:同服可能会减弱药效,导致血压控制不佳。

  • 薄荷油片与治疗胃溃疡药物:同服可能会引起恶心和胃灼热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保健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产品成分,避免与药品混用。

  1. 保健品过量服用同样有害

即使是一些对人体有益的保健品,过量服用也可能带来危害。

  • 维生素A过量: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和脱皮等症状。长期过量摄入还可能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

  • 维生素D过量:可能引起高钙血症,导致恶心、呕吐、便秘、肌肉无力和心律不齐等症状。

  • 铁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便秘等症状。长期过量摄入还可能引起肝脏和心脏损伤。

因此,在使用保健品时,大家一定要按照推荐剂量服用,切勿过量。

公众健康至上:加强市场监管

再次提醒消费者,保健品虽能补充营养、提高身体机能,但在选购和服用时需特别谨慎。TGA重申,保健品进入市场前需经过严格的检测和审批,但产品在销售后的监管和质量控制同样关键。

最后,大家在购买保健品时,应关注产品的生产日期、批号和来源渠道,避免购买未经批准的产品。此外,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并注意自身身体变化。如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医疗人士。此外,也应该确保对部分保健品“祛魅”,切勿相信所有保健品都能完整的解决你的困惑,谨慎服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