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福州船政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一听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会觉得枯燥,甚至有点遥远。可它背后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十九世纪中叶,洋枪洋炮把清政府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于是,造船、学技术、建海军,这些事情忽然成了救命稻草。左宗棠在福州搞出了这个学堂,刚开始不过是个试验品,没想到后来硬是撑起了一片天。
学堂里的学生岁数都不大,最年长的也不过十六岁,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这些少年一进校,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白天上课,数学、几何、航海理论,晚上还得背法文单词。
船政学堂很会“折腾人”,不仅学习理论,还要练体力,军训是家常便饭。如果现在有人抱怨高考苦,那得去看看人家福州船政学堂的生活。
洋人老师是学堂的特色。法语、英语直接开讲,学生的作业全用外文写,甚至连生活细节都充满“洋味”。有人调侃说,这帮学生毕业后英语法语比中文还溜。别笑,这可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了把外国技术一锅端回来。
洋教员要求严格,学生们也没敢松懈,毕竟毕业后就是开军舰、造战船,真枪实弹,不学好可不行。
船政学堂的学制有五年,时间看着不短,但学到的东西多,五年还嫌不够用。课程设计分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教理论,后学堂教实践。前学堂的内容多到吓人,什么数学、天文学、造船理论一股脑儿塞给学生。
后学堂更有意思,直接带学生上船,跑航线,画图纸,搞实验。这套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毕业就能上手,没有半点含糊。
造船和开军舰是福州船政学堂的两大“绝活”。甲午战争前,学堂的学生已经跑到国外学习深造,还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比如,定远号、致远号这些响当当的军舰,背后都有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的影子。这些舰船一出海,当时真算得上“大国重器”,让人看着心里倍儿有底气。
甲午战争那一年,北洋水师惨烈拼杀,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在战场上表现得尤为耀眼。刘步蟾,定远号的舰长,提督受伤后,他站了出来,成为战斗的核心指挥。邓世昌,致远号的舰长,带着全舰官兵英勇冲锋,用自己的命撞击敌舰。
林永升,经远号的舰长,坚持到最后一刻,壮烈牺牲。有人说,他们用生命为船政学堂写了一篇最悲壮的毕业论文。
船政学堂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清政府后来没钱了,学堂的光辉也暗淡了一些。虽然这样,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人却散落在全国,继续为中国的海军梦努力。民国时期,福州船政学堂被改成了其他学校,名字变了,精神还在。
今天,福州还保留着不少船政的老建筑,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
有人说,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化的“起跑线”。确实是这样。这里的学生用他们的知识和生命告诉我们,技术可以改变命运,教育可以塑造未来。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海上有航母,船坞里有世界级造船工艺。
仔细想想,福州船政学堂的“种子”,真是播得不小心,但长得很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