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罗隐《黄河》赏析及同步练习
【悦读】唐·罗隐《黄河》赏析及同步练习
黄 河
唐·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词句注释】
1.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2.解(jiě):能。
3.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
4.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5.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6.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7.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8.客槎(chá):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9.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白话译文】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知道什么人还存在呢?又何必烦劳黄河你来报道太平。
**【创作背景】**
罗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在讲求出身门第、奥援引托、贿赂趋奉的科举制度下,他摆脱不了“十试不第”的命运,故而其诗歌颇多感时伤事、讽刺怒张之作,《黄河》即为其抒泄心中愤懑不平之气的杰作。
【作品赏析】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颔联借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颈联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尾联以调侃的语气,表露作者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是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令士心为之一振。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书法欣赏】
【同步练习】
1.下列对《黄河》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入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2.结合罗隐《黄河》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
3.《黄河》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4.请结合《黄河》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 本诗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D
2.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
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3.(1)弯曲、浑浊(不清)
(2)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
(3)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
4.(1)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
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
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
(2)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 罗隐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寓言写物,象征比喻、双关、典故等多种手法融合使用,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首联说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使用比喻修辞;颔联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颈联包含了汉高祖和张骞的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尾联使用反问修辞,以强烈的情感表达控诉、不满、无奈、失望之情。
【拓展阅读】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唐·罗隐《蜂》赏析及同步练习
【推荐阅读】
罗隐戏秀才的故事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人,唐代诗人。罗隐年轻时就很有文才,能够出口成诗,但由于家里穷,不得不经常外出打短工度日。
有一天,正是清明时节,罗隐在帮东家种田,天突然下起细雨,他便跑回东家屋里。东家捧来一壶酒和一盘米粿招待他。这时,来了三位秀才做客,东家就招呼他们一同就餐。
秀才们瞧不起眼前这个种田的伙计,故意刁难道:“此时此景,不妨每人作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作得出,有得吃。作不出,没得吃。可否?”罗隐心中发笑,却装作为难的样子说道:“这恐怕不容易吧。”
三位秀才得意地笑道:“这是我等用餐前的规矩。”于是,其中一位立马拂袖先吟:“清明时节雨纷纷,秀才下乡觅诗文。吃个米粿喝杯酒,来年一定登龙门!”
罗隐听罢,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胸有大志,可惜志大才疏。”没等罗隐说完,第二位迫不及待地吟上了:“清明时节雨淋淋,秀才下乡祭祖坟。磕头干嚎多辛劳,黄酒米粿解烦闷。”
罗隐笑道:“原来是位假孝子!”
此时,第三位秀才按捺不住了,摆摆手抢着高声念道:“清明时节雨飘飘,秀才下乡访姣姣。吃饱喝足转一圈,觅得佳丽藏金屋。”
罗隐扑哧笑道:“失敬失敬,原来是位登徒子。”
秀才们不理会罗隐的奚落,一个劲地催他作诗。
罗隐挥挥手说:“莫急,我的诗长着呢,诸位可要耐心听着,不要中间打断。”秀才们以为罗隐作不出,故作托词,便一齐说道:“不打断,不打断。”
罗隐轻咳一声,从容吟道:“清明时节雨滴答,种田老倌肚饿煞。喝杯老酒润润喉,吃个米粿填肚角。”罗隐一仰脖子喝完了酒,嚼着米粿继续往下念:“两个三个不够饱,再加四、五、六、七、八……”罗隐边念边吃,没等秀才们反应过来,就把一盘米粿吃得精光。这时雨也停了,罗隐续了最后两句:“填饱肚子下田去,哪有闲空瞎搭白!”说罢扬长而去,剩下三个秀才坐在那儿干瞪眼。
你若喜欢,为古典诗词悦读点个**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