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做出艰难决定,滞留在空间站的两个宇航员,终于有机会回来了
美国做出艰难决定,滞留在空间站的两个宇航员,终于有机会回来了
2024年6月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基地,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飞船准备迎接它的首次载人试飞。58岁的宇航员苏尼·威廉姆斯和61岁的布奇·威尔莫尔在全世界的目光下踏上飞船,他们的任务看似简单——短短8天的太空之旅。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任务因技术故障变成了一场长达8个月的滞留。如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终于决定,让这两位宇航员改乘马斯克的“龙”飞船返回地球,而这背后,是一次令人深思的艰难抉择。
飞船故障,意外滞留国际空间站
2024年6月6日,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星际客机”的初步对接。然而,仅一天后问题便接踵而至。飞船推进器失灵、氦气泄漏等故障接二连三发生,使原定6月14日的返航计划变得遥遥无期。据NASA工程师团队的分析,这些故障的根源或与飞船的设计缺陷有关。
“星际客机”的故障并非孤例。事实上,早在2019年12月,该飞船在一次无人试飞中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导致任务取消。而此次任务是它的首次载人试飞,承载了波音公司重振航天业务的厚望。尽管如此,因故障导致的任务推迟,再次为波音的航天技术敲响警钟。
与此同时,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只能暂时“安家”。他们不仅要面对微重力环境对身体的长期影响,还需要在资源有限的空间站内克服种种生活困难。微重力环境导致的骨骼密度下降、肌肉萎缩,甚至头部肿胀问题,逐渐侵袭着这两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
资源短缺与心理挑战的双重考验
国际空间站虽被誉为“地球之外的家园”,但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它却显得捉襟见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原本只准备了8天的衣物和用品,被迫滞留后,只能向其他宇航员借用衣物。一些基础生活需求也面临挑战。例如,空间站的厕所因多次使用出现故障,甚至差点导致排泄物泄漏的危险情况。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心理压力更是让人无法忽视。滞留太空意味着长期与家人朋友分离,而狭小的空间、持续的噪音则进一步放大了孤独感。NASA为缓解宇航员心理压力,提供了定期的地面视频连线和心理辅导,但漫长的滞留无疑让这种压力有增无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依然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在与地面连线时,威尔莫尔幽默地形容滞留为“上了一堂漫长的课程”,而威廉姆斯则表示“延长驻留时间也是种挑战自我的机会”。然而,这样的乐观情绪,是否能持续到任务结束,依然是未知数。
NASA放弃波音,改用“龙”飞船
随着时间推移,NASA开始探索各种可行的返航方案。经过多次技术评估,NASA于2024年8月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放弃使用波音的“星际客机”执行返航任务,而选择马斯克旗下的“龙”飞船。根据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的说法,这一决定是基于对宇航员安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希望通过“星际客机”的无人返航,继续进行技术测试以改进设计。
这一决定无疑对波音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作为全球航空航天巨头,波音原本希望通过“星际客机”的成功运行来重塑品牌形象,但频繁的故障和NASA的“临阵换将”让这一计划化为泡影。有波音员工甚至表示,这是对公司的一次“公开羞辱”。
与此同时,改用“龙”飞船也对原有的任务安排产生了冲击。按照原定计划,“龙”飞船应在8月进行例行的宇航员轮换任务。但为了腾出座位接回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NASA不得不削减部分轮换任务的名额。
商业航天的博弈与未来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波音技术的短板,也凸显了美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现状。从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加速推进商业航天计划,波音和SpaceX成为这一计划的主要承包商。然而,两者的表现却形成鲜明对比。
SpaceX的“龙”飞船自2020年首次载人试飞成功后,已多次执行常规任务,其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显然更胜一筹。相比之下,波音的“星际客机”不仅进度落后,还因技术问题屡次受挫。此次滞留事件无疑进一步巩固了SpaceX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地位。
对于NASA而言,这场危机也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如何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同时,确保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国际合作是否能在应对类似危机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悬念与期待
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的太空滞留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航天技术的深刻反思。随着“龙”飞船的救援计划逐步推进,这两位宇航员的“回家之路”似乎看到了曙光。但问题是,他们的健康能否撑到返回地球?波音公司又能否在失败中重振旗鼓?这些未解的悬念,或许才是这场太空事件中最令人关注的部分。
信息来源:
映象网《瘦到脱相的美国宇航员何时能回家 已滞留太空上百天》
国际在线《他俩的“回家”时间终于有了“准信”》
新华社《两名美国宇航员滞留太空一个月,什么时候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