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流行病的历史,就是与微生物抗争的历史
人类流行病的历史,就是与微生物抗争的历史
前几年的疫情,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病毒作为微生物的存在。疫情防控,归根到底,是人类与微生物的一场战争。而且,看来这场战争还要一直持续下去。以前,我们只知道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一种微生物,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员很难了解其真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还散发油墨香味的《微生物大历史》,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这本书描绘了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永无止境的斗争史,介绍了诸多影响对决结果的关键因素。作者斯蒂格·弗勒兰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院著名传染病学家。他在书中概括了第一批智人徜徉在非洲大草原以来,人类传染病史上出现的重大转变,讨论了历史上影响人类发展的若干疫病大流行。譬如说众所周知的欧洲黑死病,是书中众多传染病实例之一。意外的是,作者也提到了新冠的流行,而且表述及观点还算客观。
书中很长篇幅,论述了瘟疫流行的历史。许多传染病,如麻疹、腮腺炎和天花流行过程都非常典型,可以迅速传播给大量缺乏免疫力的人。当人群中不再有容易感染的个体时,就会销声匿迹一段时间,这都是典型流行病的例子。微生物会导致群体感染,但我们也使用“流行病”和“大流行”来描述一些非急性传染病。
关于鼠疫,现在普遍认为鼠疫的致病原因在于感染了耶尔森氏菌,也即鼠疫杆菌。研究人员确信,历史上的多次大流行,包括黑死病,多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但人类是如何传染鼠疫杆菌的呢?人们首先怀疑老鼠在传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印度瘟疫大流行时,当地的主要鼠种是黑鼠。在鼠疫爆发之前,都可以观察到这种老鼠的数量激增,老鼠尸体漂浮在排水沟和溪流周围,在房屋角落和缝隙中随处可见。研究人员认为,老鼠也感染了瘟疫。后来的研究表明,鼠疫杆菌通过一种跳蚤,从老鼠传播给人类。受感染的老鼠血液中含有大量细菌,而吸血跳蚤将细菌在动物之间传播。老鼠死后,跳蚤必须找到新的宿主,自然包括人类。
而印度的这种跳蚤,特别适合鼠疫杆菌的传播。因为这种细菌能在该跳蚤的消化道中造成堵塞,这种堵塞意味着血液不能被跳蚤吸收为营养。因此,跳蚤在下一次吸血时会将血反吐入此前咬开的伤口,从而将细菌传播给人类。
这本书大气磅礴,把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历史讲得非常透彻,讨论了人类通过疫苗和抗生素对抗微生物的艰辛历程,描述了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若干微生物威胁,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来自全新传染病大流行的应对方案。如从2020年初开始,全世界不得不面对那场前所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这就是人类同微生物对抗的最新样本。
人类的传染病史充满戏剧性,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让人惊叹的是,本书写活了这种纷繁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从作为人类物种的智人首次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与微生物世界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每个人自从离开几乎没有任何微生物的母体子宫时开始,多会与各种微生物不期而遇。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异常复杂。关于微生物对人类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理解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本书帮助了解人类与微生物世界的关系的历史与原因、微生物的存在历史。抗生素的发现,为流行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灵感。作者指出,如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使通过基因操纵产生“智能细菌”成为可能,可用于将来的医疗方案。作者对能否应对未来传染病持乐观态度。
在与人类永无休止的决斗中,微生物无疑是危险的对手。直到最近,我们才真正开始转手围攻,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拥有确保物种生存的关键优势,即智慧。人类永远不会在决斗中屈服,决斗肯定会继续下去。即便我们可能面对压力,如新冠这类大流行不会是最后一次,提前布局攻防之策,防患于未然,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在这场斗争中,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人类自身的繁衍。
微生物大历史
9.2
[挪威]斯蒂格·弗勒兰 / 202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微生物大历史
作者: [挪威]斯蒂格·弗勒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副标题: 人类社会的永恒战争
原作名: Duel Without End: Mankind’s Battle with Microbes
译者: 李立丰
出版年: 2024-4
页数: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