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耳朵里的“小泳池”,儿童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揭秘耳朵里的“小泳池”,儿童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耳部疾病,尤其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法,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一问题,保护孩子的听力健康。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也称为“浆液性中耳炎”或“胶耳”,是指无急性感染征象的中耳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常发生于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 AOM)后,但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幼儿也可能在无急性中耳炎的情况下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约90%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罹患过一次OME,其中50%发生在1岁之前,到2岁时该比例升至60%以上,3岁以内儿童为11.7%-20.8%,7岁时2.68%-8.13%。
分泌性中耳炎显示为鼓室内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探明,有多种诱发性事件均可通过炎症、感染、渗出及组织增生引起该病。
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中耳积液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因有1.咽鼓管机械性阻塞:腺样体肥大,鼻咽圆枕肿胀增生;2.咽鼓管黏膜病变:慢性鼻-鼻窦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病;3.局部发育异常:先天性腭裂。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细菌生物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泌性中耳炎按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期(<3个月)和慢性期(>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存在急性感染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的分泌性中耳炎是短暂的,并没有就诊。
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损失,对于较小的孩子,他们可能不会有类似“耳朵听不清”了这样的表述,而是表现为经常问“什么?”,要求复述事情、看电视或者看视频时要求调高音量,或者在不直视说话者时会听错等等。
分泌性中耳炎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耳胀满感、耳鸣或平衡障碍。有平衡障碍的幼儿可能表现为不平衡、不稳定、跌倒、步态踉跄或者行为笨拙,但这些都并不是分泌性中耳炎独有的表现,需要进一步和其他疾病鉴别。
通常,耳鼻喉科医生会综合病史、耳镜查体、电子鼻咽镜、鼓室导抗测量和声反射测量等来明确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包括以下手段:
1.医学观察:发病3个月内的需要密切观察。建议2-4周随诊1次,酌情对症处理。
2.药物及物理治疗:鼻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黏液促排剂,减充血剂等。咽鼓管吹张。
3.外科治疗指征:①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②伴有高危因素(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有关的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所引起的认知和言语表达障碍等)的患儿宜尽早手术;③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④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
4.手术治疗:可以采用鼓膜穿刺冲洗、切开或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于听力下降比较严重患儿,通常可以同时实施这三种手术。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是一种治疗成人慢性、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微创操作,临床研究表明,它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也是安全有效的。
内镜下腺样体消融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过程
专家简介
林树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导师。承担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现任福建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鸣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委员。
擅长耳内镜外科、耳显微外科、鼻内镜外科、咽喉头颈外科等,尤其熟悉耳内镜鼓室成型及乳突根治术、耳硬化症人工镫骨术、鼻窦开放及鼻颅底肿瘤切除术、显微支撑喉镜激光喉息肉及肿瘤切除术、头颈及侧颅底肿瘤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癌喉部分及全喉切除术、腮腺肿瘤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手术等。
本文原文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