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功效与作用:从秦汉到现代的千年演变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从秦汉到现代的千年演变
阿胶,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其药用功效历经千年积累,至今仍在不断被发现。从秦汉时期的滋阴养血,到现代的美容抗衰老,阿胶的功效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丰富。本文将为您梳理阿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功效演变,展现这一传统中药的独特魅力。
秦汉:滋阴养血、补虚扶心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主心腹内崩”,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阿胶多达12种之多。如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阳亢、虚烦不得卧;炙甘草汤治疗气虚血少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胶艾汤治疗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等。
晋唐:坚筋骨,止下痢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供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唐《药性论》记载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
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如《经效产宝》用黄连、石榴皮、当归、阿胶、艾叶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
宋元:疗便秘、止燥咳
宋元年间,随着校正医书局的设立,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
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使用。如《局方》中的阿胶枳壳丸治疗产后虚羸、大便秘结;《仁斋直指方》中的胶蜜汤治疗老人虚弱者大便秘结;《圣济总录》中的阿胶饮治疗久咳不止等。
明代:全面总结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全面总结了阿胶的功效,称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
清代:养阴益肾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益肾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创制了多种治疗虚风之方,如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
现代:美容,抗衰老
近现代以来,科学研究发现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等。另外,阿胶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产生,并能提高皮肤细胞自身的SOD的活性,从而起到美白、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