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的舞蹈特点、要领是什么
藏族舞的舞蹈特点、要领是什么
藏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舞蹈爱好者。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藏族舞的五大元素、基本体态、步伐特点、手部动作以及宗教舞蹈《羌姆》的相关信息。
藏族舞的五大元素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的基本体态与动作特点
基本体态
- 膝盖松弛,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
- 身躯微前倾,曲背
- 扣胯
- 五指自然并拢
- 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
- 颤、开、顺、舞袖(撩、甩、摆、晃、抛)
-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
-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觉
- 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
- 由膝部的颤动、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右靠动
-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撩、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藏族舞的步伐与手势
步伐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手势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弦子
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 齐眉晃手
-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 晃盖手
-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 髋前划手
-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 前后摆手
-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 横向摆手
-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 平面摆手
-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训练提示
- 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 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藏族舞的分类与技巧
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技巧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简介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