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算正当防卫
到底怎样算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当防卫的定义、条件以及哪些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
一、到底怎样算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简单来说,正当防卫就是在合法范围内,对不法侵害者进行必要的防卫,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严格符合五个条件:
- 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即存在非法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 防卫行为必须发生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能是事前预防或事后报复;
- 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不能是无辜的第三者;
- 正当防卫不能超越必要限度,即防卫手段应与不法侵害的程度相适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人采取的制止措施,且在此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害。
二、正当防卫需满足哪些条件
起因条件:需要为不法侵害现实存在。即需要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紧迫、现实的危险。不法侵害既包括作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不作为的不法侵害。
时间条件:需要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在不法侵害开始前进行防卫行为的,成立事前防卫。在不法侵害结束后进行防卫行为的,成立事后防卫。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统称为防卫不适时。
主观条件:需要具有防卫意识。
- 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目的。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 防卫目的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
对象条件:需要针对侵害人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本人,不能针对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人进行防卫。
限度条件:需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限度内进行,不能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认定为防卫过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三、哪些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
在司法实践中,以下情形通常不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打架斗殴中的暴力侵害行为:在双方互相斗殴的情况下,由于双方都有侵害对方的意图和行为,因此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都不属于正当防卫。
想象的不法侵害: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不法侵害。
对尚未开始的侵害行为进行的防卫: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之前,行为人提前进行的防卫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对已经停止的不法侵害进行的防卫:在不法侵害已经停止或已经实施终了后,行为人再进行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针对无关的第三者进行的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如果行为人针对无关的第三者进行防卫,则不属于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丧失侵害能力时的防卫:在不法侵害者已经被制伏或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的情况下,行为人再进行的防卫行为,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防卫挑拨行为:即行为人故意以挑逗、引诱等方式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此为借口进行防卫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对合法行为进行的防卫:如果行为人对合法行为(如警察执行公务、公民依法维权等)进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则不属于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行为:虽然开始时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可能涉嫌防卫过当,也不属于完全的正当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