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三角扩张大湾区收缩,两大城市群为何选择不同发展路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三角扩张大湾区收缩,两大城市群为何选择不同发展路径?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3A03PSH00

长三角和大湾区作为中国两大世界级城市群,近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长三角在持续扩张,而大湾区则在聚焦核心区域。这种差异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显示,长三角和大湾区在城市数量和经济密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全国59座入围“强城”中,长三角占据19座,占比高达32.2%,而珠三角仅有5座城市入选。


“黄金内湾”范围,图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

从具体排名来看,长三角城市在“强城”榜单中的排名普遍高于其GDP排名,显示出较强的经济活力。例如,杭州GDP排名第8,但在“强城”榜单中位列第4;南京GDP排名第10,却在“强城”榜单中跃居第6。相比之下,珠三角城市的“强城”排名与GDP排名基本一致。

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两个区域不同的发展路径。长三角通过持续扩张,从最初的9个城市发展到如今的41个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群。而大湾区则选择了聚焦核心区域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黄金内湾”概念,将发展重点放在环珠江口100公里的核心区域。


图源:晶报

这种差异源于两个区域的经济密度不同。长三角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而大湾区仅5.59万平方公里,不及长三角的零头。因此,大湾区更注重提高经济密度,走“精明增长”之路。正如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理念,在人口增长50%的同时,仅使土地面积增长2%,成功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书中直言:人口规模和密度为创新提供了天然温床。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企业集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大湾区的“工业上楼”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将轻型生产设备迁移至高层,实现立体式开发,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还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此外,大湾区的“烟火气”也为创新提供了独特的土壤。例如,东莞平均每万人拥有7.7家茶饮店,密度居全国第一,这种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反观珠三角,广州从第7升至第5,深圳更是从第3跃升榜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PCT专利申请量超过11万件,相当于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杭州等集群的总和。这充分证明了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


图源:广东地理

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大湾区的跨江通道将更加密集,有望进一步缩小东西两岸的发展差距。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如果说长三角是‘核裂变’,大湾区就像‘核聚变’,密度更高、融合的化学反应想象空间更大。”这种差异,正是两个区域不同发展路径的生动写照。


旧金山湾区轨道交通组织形态,图源:Own work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