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儒家的伦理思想到道家的哲学智慧,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两个维度,探讨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首先,要回答文化是什么?文化是联结上下五千年的桥梁和纽带,文化一词的词源来自《易经系传》,仰观天文,以察时变,俯察人文,以化成天下。既人文化成之意。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灵魂之一,珍藏在儒家经典论著《四书五经》之中,其灵魂的核心价值,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伦理关系基础之上。中国文化历史上始终盛产帝王之术,荀子的“君之师者,治之本也”的思想,始终没有落地。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重新整理了儒家经典,献给汉武帝,并被汉武帝采纳为“君之师者”。五百年以后,又被隋炀帝杨坚所采纳,以《四书五经》为蓝本,开启了“科举制度,民间取仕”的先河,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巨大作用,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1905年才被废止。
东方文化中的“君权神授”说
秦汉君权至高地位与“君权神授”的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西周始称帝王为“天子”或“元子”。《尚书召告》:"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认为帝王受命于天,天是君王的守护神。
秦始皇在宣扬自己"上承天命"的同时,更注重对于"皇权"的确立,他在统一六国之初,就确立了"皇帝"的尊号,将"天皇"与"天帝"合而为"皇帝",更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自称为"朕"的雅号,以此彰显始皇帝对于世俗政治权利的极度贪奢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董仲舒的政治理想,所以为汉武帝所采纳,并称之为汉代的"国家宗教",也是华夏文明"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开端。同时也完美的处理了"天"与"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符命"与"遣告","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的帝王之术。直至延续到满清,皇帝的诏书都有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示昭告群臣与天下。民国时期的袁世凯还要梦想恢复帝制,恢复"君权神授"说。
道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介绍,《道德经》在全球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盛况?《道德经》能成为世界文化追捧的热点,其根源又是什么?
道德经是宗教吗?却有着宗教的情怀。道德经是哲学吗?又有着哲学的渊源。论起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道德经与古希腊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古希腊哲学的顶层设计是逻辑,道德经的每一段话,都体现着辩证的逻辑思想。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法"、"道"与"自然"与古希腊哲学的"逻辑"不谋而合,老子不愧为最伟大的古代哲学家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介于《圣经》和古希腊哲学之间的经典著作,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既有思辨哲理又有现实指导意义,受到西方和世界学者的推崇和喜爱,说明老子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
综上所述,道德与伦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