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颁布15年了,医生们到底流向了何处?
多点执业颁布15年了,医生们到底流向了何处?
2009年“多点执业”政策颁布,
2014年“多点执业”制度正式确立,
2019年“多点执业”制度正式推出。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和反腐风暴的洗礼,我国医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医生多点执业的意愿快速上升,无论是青年医生还是二甲、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医生,都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那么,多点执业颁布距今已经15年了,医生们到底流向了何处?
根据2022年官方统计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出不少眉目。
一、流向了民营医院
多点执业医师去民营医疗机构执业人数逐步攀升,从2016年的3.5万人提升到2020年的7.1万人。主要原因是民营医院薪酬较高。
二、流向了互联网医院
近3年多来,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等互联网医院。到互联网医院平台执业,已经成为了线上医师多点执业的主要阵地。
主要原因是办理简单,方便自由,医师能最大化利用碎片化时间接诊,也能有不菲的收入。
三、与医生集团合作
在多点执业政策下,诞生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第三方平台:医生集团。医生集团一端连接医生,一端连接患者或需要服务的大医院平台,充当“经纪人”的角色,它可以为零散又需求多样化的医生,在需要多点执业时,提供最优质化的服务。
医生加入医生集团,集团会倚靠自己背后强大的医院平台资源,给医生个人化匹配最合适的多点执业平台。以一代N,抱团取暖,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避免了医师个人想要多点执业时,需要面对的繁琐流程和试错风险。
加入医生集团,便捷安全的同时,医师也能有不俗的回报收入。
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我们发现:医师个人自发的多点执业在稳步减少,而躲藏在医院的监管外,组织化的多点执业成为主流,颇有轰轰烈烈之势。
据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医生“想去多点执业但没去”。
医师个人自发的多点执业意愿减少,最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不少公立医院设置或明或暗的“门槛”,限制医师自主外出多点执业。
二、医生顾虑重重,担心“时间精力有限,怕影响日常工作”。
目前组织化的医师多点执业已成为主流:
一、公立医院多院区、医共体、医联体对下层单位的对口帮扶与支援,多是责任性的公益帮扶,对医院单位发展起帮助作用。
二、医生集团的多点执业团队,包含了线下坐诊,线上互联网诊疗等业务,对医生个人发展和收入有显著帮助。
这两种医师多点执业模式互有优缺,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更好地、更长久、更充分地满足大众基层居民的基本医疗问诊看病买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