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红军、创建苏区、游击战法,你不知朱德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缔造红军、创建苏区、游击战法,你不知朱德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朱德为何被称为"红军之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从南昌起义后的关键作用,到游击战法的创造,再到对红军的领导,朱德在红军历史上的贡献不容忽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朱德的历史功绩。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看上去"业绩平平"的朱德,是如何成为"红军之父"的呢?因为,好像除了井冈山那根《朱德的扁担》以外,我们对朱德再也没有多少更深的印象了。其实,朱德在红军中的地位,以及贡献并不逊于毛泽东。
在我军的建军史上,一直都有"朱毛红军"之说。单从这个排名先后来看,足见朱德的实力有多强,就连毛泽东晚年依旧在说"朱毛朱毛,我就是你身上的毛"。
那么,朱德到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从而奠定了他"红军之父"这一地位呢?
油画 朱德在井冈山挑梁
"三河坝分兵",朱德不辱使命
南昌起义时,刚刚入党的朱德并没有进入决策和指挥中枢,他所领受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和闲谈的方式拖住滇军的两个团长。陈毅后来也回忆说:朱德在南昌起义暴动的时候作用并不重要,也没有人会听他的,只不过年龄较大,大家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南昌起义结束后,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史称"三河坝分兵"。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带领直奔潮汕,而剩下的兵力由朱德率领留守当地,用于阻击抄袭起义军主力后路的敌人。在战争中,这实际上是一个并不重要的殿后任务。
朱德率领留守部队4000余人,阻击了三天三夜,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下2000余人。
就在朱德率部队撤离的时候,遇到了200多名从潮汕撤下来的主力部队,包括之后成为我军"战神"、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当时就在这些人之中。
朱德经过了解得知,主力部队在潮汕遭到重大失败,周恩来、聂荣臻、叶挺、杨石魂已经乘一叶小舟去往香港。
谁也没有想到,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的潮汕兵败,竟也成为了当时在党内还没有什么地位的朱德的重要历史机遇。
朱德天心圩整军
南昌起义失败,保住了革命火种
面对这种情况,朱德第一次发挥了他的历史自觉性,以临时负责人的身份,迅速收拢溃败下来的人员,尽可能地为革命保留火种。
部队到达天心圩的时候,虽然摆脱了追敌,但仍有地主武装的骚扰。此时天寒地冻,很多战士都穿着短衣短裤,甚至打着赤脚,伤病员也得不到医治,长时间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
于是,很多领导干部开始带头离队,直到1927年10月底,师团级干部中仅剩下一个团级指导员陈毅了。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已经开始出现连锁反应,下面的干部开始毫无顾忌,一些营连长们,开始整营整团地拉走队伍。
危急时刻,朱德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大家知道,大革命时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为了增强说服力,朱德还举例讲到了俄国革命:"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淳朴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基于两点:一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二是革命必须自愿。这实际上就是之后中国革命的政治纲领。而他的这番话,迅速传播给了剩下来的官兵,再次点燃了他们心中的信念和热情。
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众革命的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的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的。"
这便是朱德在中国革命中第一次真正的亮相。而在这一次亮相中,已经奠定了朱德革命火种保留者,以及中国革命坚持者和挽救者的身份。
油画 井冈山会师
缔造中国工农红军、创造游击战法
朱德带到井冈山的800多人,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的基本家底,至少也是半壁江山。所以说,仅凭这一点,称朱德为"红军之父"也毫不为过。
朱毛会师后,红军队伍逐步壮大,也逐渐形成了这支队伍特有的作战原则——游击战法。
其实,朱德对游击战争的认识和实践都很早。辛亥革命后,他在同北洋军阀打仗时,就摸索出了一些游击战法。
1925年7月,他从德国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有个教官问他,回国后准备怎么打仗?朱德回答: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而这实际上,就是朱毛红军时期游击战法的雏形。
提起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很多人只知毛泽东而不知朱德。我倒以为,当年的毛委员或许也正是因为受到了朱军长的启发,才将游击战法,从实践中一步步理论化了的。
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朱德和毛泽东共同制定的这套战术原则,在井冈山时期,粉碎了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4次进剿和3次会剿,在中央苏区取得了4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他们采取"诱敌深入,待机反击"的战术,让近十万国民党军在苏区东部跑了一个多月,不但没能接触到红军主力,还不断受到红军分队的袭扰,最终以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而取得大获全胜。
而此时朱毛的军事战术原则,已经编成了《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和《三十条作战注意》,更形象的将"十六字方针"扩展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打不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作战原则。
这套战术原则,不但在之后的三次反"围剿"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而且在抗日战争中更是被中国军民运用地炉火纯青。
由于建国后,基于对领袖宣传的需要,而且主角的光辉又过于耀眼,朱德的历史功绩自然会显得黯淡了很多,甚至长时间被埋没,好在还留了一根扁担,否则,后人对他的记忆恐怕就只剩下一幅共和国元帅的画像了。
朱德元帅
土城之战,不顾个人安危
在遵义会议后的土城战役中,因为情报有误,战斗出现胶着,很有可能因此对红军造成巨大损失。
见此状况,朱德决定亲自去前线指挥。毛泽东坚决不同意朱德的这一想法,因为总司令去前线指挥,若是有个三长两短,他无法向中央和红军交代,但朱德下的决心没有人能阻挡:"老伙计,只要中国革命能胜利,牺牲区区一个朱德何惜?"
毛泽东是含着热泪送朱德去前线的,他们的革命友情也就此升华。
在战役结束准备一渡赤水的时候,毛泽东在桥头一直等到朱德从前线回来,才一起渡河。
朱德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到光辉胜利的全过程。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也一直被誉为"红军之父"。
1976年在北京逝世。毛泽东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把朱德的革命历史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