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崩逝后三朝政局不稳,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过争议
武则天崩逝后三朝政局不稳,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过争议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唐高宗的皇后到称帝建立周朝,再到复唐后以皇后身份下葬,武则天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折。她的崩逝不仅引发了唐朝政局的动荡,也引发了后人对她评价的争议。本文将详细探讨武则天崩逝后唐朝政局的演变以及对她评价的争议。
武则天是唐王朝历史当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人物,后人有很多总结,褒扬武则天的人认为她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相反的态度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就如无字碑一样,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确实难以令人评价。
武则天崩逝后,他的儿子唐中宗李显本来也想给他立一块碑,但是还没来得及对母亲进行评价,唐朝政局就陷入了动荡,皇帝先是变成了他儿子唐殇帝李重茂,后来又变成了他弟弟唐睿宗李旦,再后来又变成了他侄子唐玄宗李隆基,从武则天崩逝的神龙元年(705年)到先天二年(713年)短短八年时间就发生了三场政变,换了四个皇帝,而每个皇帝所代表的势力对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都不一样,导致刻碑的事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无字碑成了最合适也是最后的结果。
那么这三场政变是哪三场呢?
第一场政变是景龙政变,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次年神龙二年(706年)立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皇后所生,一直受到韦后及其亲生女儿安乐公主的欺压,韦后、安乐公主与梁王武三思结成一党,陷害忠良,把持朝政,还一直向中宗进献谗言要废除太子,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707年)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发兵诛杀武三思等人,但是韦后、安乐公主胁迫了中宗坐镇守住了玄武门,政变最终失败,太子李重俊兵败被杀,这次虽然保住了中宗之位,但是武氏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对武则天怀有深仇大恨的韦后、安乐公主一派。
第二场政变是唐隆政变,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李显驾崩,幼子温王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便是唐殇帝,中宗皇后韦太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发动革命,夺取李唐天下,自己登基做皇帝,而对她威胁最大的便是唐中宗的弟弟安国相王李旦和妹妹镇国太平公主,于是密谋除掉他们,但是被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提前得到消息,便先发制人,暗中结交朝中中下层大臣和禁军中级将领,攻入玄武门诛杀了韦氏、上官婉儿、安乐公主,消灭了韦后家族,并在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让自己的父亲李旦重新登上皇位,而自己也因功被册封为太子。这场政变中,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的韦后势力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武则天的儿子、女儿。
李隆基
第三场政变是先天政变,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这时候唐睿宗李旦已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在朝中仍有相当大的势力,太平公主也有政治野心,一直想谋害李隆基独掌大权,并向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李隆基忍无可忍,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也被赐自尽。李隆基掌握大权,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而他对自己的祖母武则天并没有多大的怨恨或感激,因此对她的评价还算客观。
伴随着一场场政变,亲武和反武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造成了无字碑的结局,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反而更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女皇帝的兴趣。
唐代“武则天”这三个字是不存在的,这个名字是后人起的。
按史书记载,武则天被封、自封或者被追赠的称号非常多。从最早的昭仪、皇后、皇太后,到名字越来越长的皇帝尊号,再到下台后仍然保留“则天大圣皇帝”,崩逝后以“则天大圣皇后”名义下葬,之后唐王朝所有帝王都是武则天的后人,所以一直保留着武则天“则天皇后”的称号,这算是官方的认定。
唐中宗复唐之后,如果对武则天进行清算,就将为自己皇位正统性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在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去除了武则天的帝号,但仍然以皇后名义下葬。
当时有复唐大功的张柬之、敬晖等人并不想对已经是落水狗的武则天做什么,只是想把武三思等人一网打尽,更没有清算武则天历史地位的意思,这在敬晖等人给唐中宗上书当中表现得很清楚:“则天皇后临御帝图,明目达聪,躬亲庶绩。则有谗邪凶孽,诬惑睿德,构害宗枝,诛夷殆尽。”没有说武则天如何如何,只是说有坏人蛊惑,并把矛头直指武三思等人。
李哲
当时的唐中宗认为,能对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正是张柬之等人,这才有了对这些复唐派功臣先架空、再贬官,最后被武三思等人迫害致死的悲剧结果。在此之后,唐中宗已经完全掌握了权力,更是要保持武则天的历史评价,连“中兴”二字都不再提了。
唐玄宗先天政变之后,才开始淡化武则天的存在感,逐渐开始把她当作一位普通的皇后。
《旧唐书》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想法。
正史当中,《新唐书》、《资治通鉴》是宋代欧阳修、司马光编撰,与武则天的年代已经时隔近四百年,他们代表了宋人的态度,与唐人想法有一定偏差。
《旧唐书》虽然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但其主要史料甚至很多文字来源于唐实录《唐书》。这是唐代史臣吴兢编撰的,吴兢在武则天后期出仕,编了三十多年的当代史。当然,他的当代史是唐朝的当代史,跨度从唐王朝开国一直到开元十四年(726年)。
所以《旧唐书》可以认为是与武则天时代最为接近的评价,最有代表性,是官方历史记录者的态度。
吴兢对武则天的记载总的来说还是很客观的,并没有把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到武则天头上,还开创性的把武则天列入帝王本纪,是比较务实的史学态度。
《旧唐书》
但《旧唐书》在最后的总评中表现了自己的态度,集中了一段文字批判了武则天,挑明了武则天杀害自己亲生女儿、迫害王皇后、萧淑妃、秽亵皇居、篡夺大唐政权的事实,但也承认武则天当政后期诛杀酷吏、恢复李显地位的转变,算是功过各半。
首先是说武则天捡了一个好时候,才能掌握大权,能够与桀纣一样“肆行不义之威”;其次总结了武则天掌权的几十年,大唐英才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甚至被无辜杀害,“天地为笼,去将安所?”之后又说了武则天亲手杀害自己女儿、陷害王皇后和萧淑妃之事,“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其中有些内容在史书正文中没有记载,却在这里明确提出。“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 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 妖白首,降鉴何如。”
后来唐德宗时期有个史臣叫沈既济的,写过《枕中记》小说,其中有著名的“黄粱一梦”故事。他曾经向唐德宗上书,说武则天是篡位,不应该在本纪当中记录,而应当把武则天时期的历史与唐中宗合并,把武则天放在后妃列传当中。虽然唐德宗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但这个提议得到其他一些史臣的支持,说明了经过数十年后,唐王朝的知识分子对武则天的看法已经有了改变。
官方如此,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笔记、文集当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唐王朝的知识分子们一般都采取简称,比较普遍的称呼是“武后”、“天后”、“则天”,相对中性。
武曌
极少有称呼武则天为“则天皇帝”或者“圣神皇帝”的,极少有提及“周”或者“大周”的,也许之前的文稿有这些词汇,但复唐之后就都删除或修改了。
文稿可以修改,但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可无法修改,尤其是埋在地下的墓志铭。所以,武则天时期和武则天刚刚退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墓碑上的文字和墓志铭内容不一致。
武则天称帝期间,往往墓碑上是“唐”、“周”并用,这也说明当时武则天并没有在国号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尤其是酷吏们几乎没有在这方面做过文章。要是换成清朝,文字狱能害死无数人。
埋在地下的墓志铭各种情况都有,比较多的用“唐”,少数用“周”,有的二者混用,如“唐故大周故沧州弓高县令杜君墓志铭并序”、“大周唐故文林郎焦府君墓志铭并序”、“大周唐故太子宫府大夫河东裴府君妻荥阳县君郑夫人之铭”,颇有一种错乱的感觉。
这种情况就是唐朝民间知识分子和低级官员的一种无所适从,既对武则天篡唐立周有所不满,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又无从反抗,只能通过埋在地下的墓志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武曌
在武则天退位后一段时间,这些人的墓碑和墓志铭再次发生了混乱,有些人已经适应了武周的统治,唐王朝官方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于是出现了墓碑用“大唐”国号、而墓志铭用“大周”,或者是“唐”、“周”并用。
唐朝知识分子中武则天的支持者还真是不少,不但与武则天同时代的陈子昂是其中之一,之后盛唐时期的杜甫也是。
当年陈子昂是武则天称帝的鼓吹者之一,曾撰写《大周受命颂》,其中有“天命神凤,降祚我周”之类的文字。不过陈子昂很早就被迫害死了,没查到墓志铭,不知死前认为自己是唐人还是周人?
杜甫本身是官宦人家出身,祖父曾在武则天朝中为官。杜甫胸怀大志,但好高骛远,并无实干之才,尤其是仕途坎坷,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生当中没过过什么好日子。所以,杜甫认为武则天时期与民国一样是个好时代,在自己的诗作当中曾多次体现。
当然,武则天时代虽然酷吏横行、逃户众多、外战外行,但至少内战内行,中原大地几乎没有遭到兵灾,比民国强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至少还有逻辑。
武曌
除了这些特例之外,民间在盛唐之后对武则天的评价渐趋一致,大多认为武周时期是唐王朝的一个伤痕,用“敌国”、“伪朝”之类的词汇来描写那段黑暗时刻。
从盛唐之后的墓志就可以看到,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始了对武则天时代的批判,尤其是对酷吏政治更是恨之入骨。但由于皇帝已经给武则天盖棺定论了,唐人这方面还是比较克制,批判并不激烈,尤其是很少针对武则天个人。
等到了晚唐,大唐已经开始摇摇欲坠,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了偏激且不理性的思考。如李商隐就在自己文章当中把武则天篡位归因于破坏男尊女卑传统。这种观点就与后世宋代司马光等人的评价趋于一致了,是以人论事,而非就事论事。
总之,由于唐朝历代皇帝不想给自己祖先留下不好的评价,造成了唐人并未对武则天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只停留在窃取政权、酷吏统治这个层次上。而武则天时期最严重的问题并未触及,包括丧师失地、皇权缺乏制约、权贵官僚阶层特权带来的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被破坏。这些问题贯穿了唐王朝之后二百年的岁月,即使盛唐也只是短期掩盖、并未彻底解决。于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成为一个偶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