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揭秘“北京人”的发源地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揭秘“北京人”的发源地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考古遗址,被誉为“北京人”的发祥地。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
1921年至1927年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这一系列发现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
然而,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导致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遗失,至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个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以及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6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前的“新洞人”、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序厅正面为龙骨山立体模型,展柜中摆放着周口店地区从4亿年前到1亿年前的各种岩石标本,反映了该地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北京人”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研究。1927年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葛利普教授将之命名为“北京人”,这个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29年12月2日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保存很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试验室中清理上一年挖掘的堆积物时,修理出一颗头盖骨化石;1937年发掘被迫中断;1949年刚刚解放不久,中断了11年的发掘工作又恢复了,1951年、1958年至1960年、1966年以及1978至1980年又先后进行了几次发掘。该地点先后进行了23年的发掘,共出土约203件北京猿人的化石(代表约40个猿人个体),其中包含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5个,牙齿157枚(包括附连在上下颌骨上的牙齿),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和股骨7件(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发现用火堆积遗存3处,并发现石制品10万多件,同时出土了98种哺乳动物化石(据《远古人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