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南传)上座部佛教
漫谈——(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上座部“佛教”、巴利佛教,自称为“分别说上座”。此系统来源于上座部,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崇尚个人的解脱,故称为小乘佛教。传布于“东南亚”[主要在斯里兰卡(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
盒子里的神光
南传佛教建筑风格
佛教以“古印度”(时间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5世纪,地域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的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为发源地,根据传播的路线和区域,划分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和“北传佛教”[分为汉传佛教(汉语系,分布在中国内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和藏传佛教(藏语系,分布在西藏、蒙古、锡金、不丹、尼泊尔以及前苏联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存在三大语系佛教体系的国家。
南传佛教基本保留印度早期佛教的的特点,汉传佛教主要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属印度晚期大乘、密乘佛教。从佛教戒律上来说,南传佛教的严于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严于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大概传播范围
在“佛陀”(释迦牟尼生卒年代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涅槃一百年后,因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僧团内部发生了分裂。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工作是由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决定,被称为“上座部”(上座又作“长老”,部是学说、观点、主张的意思,该部以保守圣者传统、维持佛陀教法纯洁为己任)。
南传佛教仪轨
佛灭二百年后举行的华氏城第三次“结集”,基本上编成了全部三藏(律藏、经藏、论藏)。
佛灭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组织建立新的比丘僧团,由他的儿子摩哂陀率领使团前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其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的上座部。
南传佛教建筑
后于公元前一世纪,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进行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
所以,“巴利语系”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主要尊奉佛陀亲自口授的《阿含经》,因为他们的完整(小乘)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以律藏为先,都是用巴利语书写的,称为“声闻藏”。他们不承认“大乘”(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是佛说。汉传(北传)佛教(大乘)为“大众部”佛教,以经藏为先,而用梵文书写,称为“菩萨藏”。
南传佛教建筑
后来,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为锡兰官方正统)与无畏山两大派,后又分裂出“只陀林派”。4世纪时锡兰大乘佛教势力大张,到8世纪密教盛行。五世纪时,出现“觉音”(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直至1750年,暹罗国王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开始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重兴起来。近代,斯里兰卡先后沦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地,佛教随着社会凋敝而衰落。斯里兰卡独立后,佛教开始复兴,主要分为三派:暹罗派、缅族派、孟族派。
南传佛教的释迦摩尼佛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法使便到了金地国(从下缅甸到马来半岛以至苏门答腊岛的广大地区)。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南方上座部佛教传入。公元12世纪,缅甸佛教分为前部派和后部派。公元17世纪,又分裂为全缠派和偏袒派。公元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但佛教还是有所发展。现代缅甸佛教主要分为哆达磨派、瑞景派和达婆罗派三派,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戒律上。扶南(位今柬埔寨)在5世纪时流行大乘佛教与印度教。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公元2世纪,佛教传入越南。直至公元13世纪,佛教成为国教。越南是东南亚唯一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并行的国家。
南传佛教佛像雕塑
11——12世纪时,老挝尚有大乘佛教。由于高棉人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同时流行于该国。到14世纪,南传佛教取得独霸地位。
从19世纪末开始,上座部佛教传播到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并有持续发展之势。
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佛教。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口耳相传)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并逐渐与封建领主统治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西双版纳最早的佛寺是瓦巴姐寺(Vabujie,意为森林之寺),建于公元615年,后改名为“八吉寺”。
南传佛教寺院大殿
约在11世纪前后,又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至今保存有傣文拼音的巴利语三藏。据统计,能列出书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经书有500多部。
南传佛教建筑
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
南传佛教释迦摩尼佛
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
南传佛教思想特色在于发挥传统之长老佛教,故其万有论、有情论、修道论、佛陀论。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僧人图片
南传佛教修行方法:严格依照戒定慧的路线开展禅修。“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对于出家人是227戒。“定”,总共有四十种止业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慧”,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完整地传承了佛陀当年所教导的一整套止观禅修方法,严谨系统,次第分明。禅修者可以通过专注呼吸等方法修习禅定,证得禅那后,借助强有力的定力来培养观智,观照名色法(即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次第成就16种观智(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
西双版纳总佛寺
另外,念咒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存在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
上座部僧人生活方式:托钵集食、离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邀请法、着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律制生活。
南传佛教释迦牟尼佛
僧人的法名:在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出家人的法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名字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为授戒师所赐,如:Walpola Rahula(瓦尔朴拉·罗睺罗),前者为其出生地,后者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在斯里兰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称谓形式是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无论长幼、身份高低、是否认识,都可以这一称谓称呼。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
南传佛教僧人装束图片
南传佛教以自我修行为中心,其建筑没有大众部佛教那种宏伟殿堂,没有严格的对称中心要求,也没有统一的形制,大殿往往只有一尊释迦摩尼像,没有其他佛像。建筑规模比较小,但分布广,几乎村村都有寺庙,便于信众在家门口修行。一般由佛殿、经堂、僧舍、鼓房和佛塔等基本建筑组成,在建筑等级上主要分为三级:总佛寺、中心佛寺和基层佛寺。中心佛寺及以上等级的佛寺才会另设藏经阁和戒堂。历史记载,阿育王时期,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寺庙就有1200余座,达到了一村一寺的分布密度。
泰国郑王塔
南传佛教僧人服侍: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必须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