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日本血吸虫病:从病因到防治的全面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日本血吸虫病:从病因到防治的全面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60808782.html


疾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是我国流行的主要血吸虫病类型。

  • 定义:人因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尾蚴经皮肤进入人体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产卵于肠系膜静脉末梢,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尾蚴再逸出螺体,进入水中,形成疫水。

  • 发病原因: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也可通过饮用含有尾蚴的生水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次感染。

临床表现与分型

  •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肝脾大等。

  • 慢性期:以肝脾大和慢性腹泻为主。

  • 晚期:以巨脾、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为主。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根据感染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根据虫体寄生部位可分为肠血吸虫病和异位血吸虫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其中,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包括粪便检查、肠黏膜活检和免疫学检查等。

需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肝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病原学与生物学特性

  • 生活史:虫卵在宿主体内孵化出毛蚴,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静脉系统,主要是肠系膜下静脉内,合抱的雌雄成虫发育成熟、交配后,逆血流移行至肠黏膜下层的小静脉末稍内产卵。

  • 感染阶段:尾蚴是感染阶段,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终宿主皮肤,转变为童虫,再经血液循环移行至肺,最后到达肝脏发育为成虫。

  • 宿主范围: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为人,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牛、羊、猪、马、犬等。

  • 传播途径:日本血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致病机制与免疫应答

  • 致病机制: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可对宿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以虫卵所致的损害最为严重。虫卵主要沉积于乙状结肠、直肠和肝等处,引起虫卵结节和纤维化,导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和门静脉高压等病变。

  • 免疫应答: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E,可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CDC),从而杀伤血吸虫童虫和成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

实验室检测方法

  • 病原学检查:从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是确诊的依据。常用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集卵法和毛蚴孵化法等。

  •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体检测和循环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循环抗原检测有助于考核疗效和早期诊断。

  • 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吸虫DNA,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但操作较复杂,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

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急性期表现:感染后出现发热、过敏反应、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肝脾大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心肌受损等重症表现。

  • 慢性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伴有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体征,严重者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 晚期并发症: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可能出现巨脾、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 危害:晚期血吸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

  •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是否有疫水接触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皮疹、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粪便检查等,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 确诊依据:病原学检查从粪便、肠组织或血清中检出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毛蚴,是确诊的可靠依据。免疫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鉴别诊断:需与钩虫病、阿米巴病、姜片虫病等其他寄生虫病以及病毒性肝炎、伤寒、结核病等非寄生虫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 药物治疗方案:首选药物为吡喹酮,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方便等优点。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具体症状,可选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辅助治疗。

  • 非药物治疗手段:对于皮肤、肌肉等局部感染,可采用热敷、理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缓解症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康复。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 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改善,病原学检查转阴,肝功能恢复,体重增加等。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建议

  • 治疗患者和病畜: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应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传染源。

  • 消灭钉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可采用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等方法。

  • 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推广无害化厕所,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使用未经处理的水源。

  •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 定期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病原学和肝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 个人防护:避免再次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

  • 疫区管理:加强疫区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